• 25阅读
  • 0回复

叶茂半在树根深——看高盛麟戏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4
第6版()
专栏:剧评

叶茂半在树根深
  ——看高盛麟戏有感
  孟超
艺术一道,必须底工;底工之深浅,足以说明其基础之厚薄。而戏剧的表演,由于演员以自己的肢体作为角色塑造的工具,因之一动一静,必使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赋有一定的动作程式。不重视性格、思想、感情这些内在的心理体会,必致创造上形成千人一面,异体同形;而无外在底工的修养,纵能挖掘到剧中人物灵魂深处,也将无法敷以恰当的肢体动作。这一内外在结合的关系,也正是表演艺术的一把最合式的锁钥。但内工固然需要长期的体会揣摩,而底工的培养更非多年潜修、经常锻炼,难以运用由我,随不同之人物,作出不同的变化。我看高盛麟戏,深深地感到他最大成就,最能予我们以深刻的启发的,乃在于底工之深厚,因而也就能在角色的掌握上,与演员的形体动作得到紧密的结合,得到有机的贯串,这种功夫,又岂仅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者!
武生一行,无论长靠、短打、箭衣,虽从细处分各有其不同之处,但不是表现大将风范的沉着稳重,便是表现江湖人物伶俐机警,都是一致。虽说武生以武见长,但在武功之中,又岂止猛打猛闯、疾翻乱跳而已,更必须根据人物而赋予恰相适应的架式动作,而这些架式动作之能够达到“边式”有力、大方美观,无不视底工之深浅而决定。纵观高盛麟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挑滑车》之高宠,《长坂坡》之赵云,《铁笼山》之姜维,《走麦城》之关羽,《连环套》之黄天霸,《洗浮山》之贺天保,《艳阳楼》之高登,……虽人各异趣,但从其表演上看,却有一共同之特色,即在于腰工、腿工、大叉、鹞子翻身,以及靠旗之文风不动,蹉步之从容利落,皆能于动中有静、静中带稳,这种造诣,从表面上看,似非神奇巧妙,但无千锤百炼之功,又何能臻此。有人说:这些工底,作为武生言,应为人人所必备者,以此赞扬高盛麟,则未免要求过低。可是话说回来,环视今日舞台之上,前辈名家,渐进暮境;青年一代,前途难量,而中年艺人之中,能如高盛麟之在底工上深湛有素者,毕竟不是太多,这样,继往开来,高盛麟在表演上予武生行之启发,俾使去花俏、免轻浮、祛暴躁、避惊险,而于底工造诣上作为示范,这一风气之发扬,固不可不加以重视吧。
而况,高盛麟在表演上所掌握的分寸,尚不止此。我以为高盛麟更大的特点,则在于其能自我控制,而不出之于勉强。他所表演的人物在其底工的要求上,绝不是尽态极妍不留余地,而是含蓄不尽,游刃有余,绝无力竭声嘶,困顿不堪之弊,使人能于稳重之中见到了大将典范、豪客风度。这样既不致挫伤了人物的勇武精神,也更能于勇武之中窥到了艺高人自有不同凡响之处。我们试想《挑滑车》中之高宠,如果才挑过几车,便力乏神疲,勉强挣扎,而至于至死,那还成什么高王爷的神勇呢?《长坂坡》中的赵云,如果于千军万马之中,杀得盔歪旗乱,即使再猛再冲,又何能引起曹孟德爱才之心?从这些例子去仔细推寻,其中确有至理。杨小楼所谓的武戏文唱,文固非瘟,盖无不由人物出发而敷以演员的演技,这岂是专凭跳躁莽撞、哗众取宠者所能望其项背呢?
演员底工的造诣,不仅从一出戏,一个角色的创造上看,能对演员提供充分运用、运造无穷之功,而且在发扬流派上也能得到绝大方便。前辈艺术家之能独树一帜者,无不具有深厚的底工,然后方能就自己的天赋、才能,加以变化丰富,方能与众不同。高盛麟由于自己有湛深的工底,基本上是宗法杨派,而又由于自己的禀赋、体质的不同,以及对于人物的分析理解,也并不曾拘泥于一格。例如他的短打武生戏如《洗浮山》等,则又采取了盖叫天的某些动作,兼收并蓄,融为自己的表演。其《走麦城》则是基本上选择了周信芳的路子,可也掺加了杨派的许多做派,并结合了王洪寿、林树森、夏月润、李洪春等韵味,而未停止于一个方面。这样,就证明了有了底工,然后才能智珠在握,不为一限,不离其宗。我们常说底工是创造的基础,有此而后才能学习流派,才能有所突破,进而自标一格。学流派一般的说,开始是难免亦步亦趋,琢磨日久,则方能以众家所长,融会贯通,高盛麟不止懂得这一点,而且在艺术实践
中做到了这一点。有人对高盛麟的艺术创造,似还有不足之感,自然我们今天还不能以俞菊笙、杨小楼、尚和玉、周信芳、盖叫天……诸前辈艺术家来要求他,但其潜修猛进,是已给他留下了极有利的条件。
谈高盛麟戏,仅仅抓住其底工一点作为论点,似乎不免挂一漏万,忽视其他,亦未足以使人心服;高盛麟的艺术创造,当然不仅这一面,可取之处,的确很多。但底工之深厚,而又善于运用其底工,这是其最突出的一点。我作此论,更重要者,还在于通过高盛麟之成就,作为戏曲演员——不仅武生一行,艺术进修之门径去理解他,去认识他;明镜在前,足资借鉴,亦可以自省,亦可以自励,而他是足以成为一好的榜样的。自然,我所说的需要底工,也并不曾忽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但那就要在自己的底工的基础上,看各人自己的艺术修养了,而底工则是缺少不了的。由于此,我谈高盛麟戏,也就不单是对他个人的艺术创造而言了。其实,一切艺术,皆有此理,要有茁实的创造,非有深厚基础不可,正如绿叶丰茂多赖树根之深。(附图片)
  高盛麟演“洗浮山”  叶浅予 速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