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美的劳动——访建筑雕塑老艺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6
第2版()
专栏:北京通讯

  美的劳动
  ——访建筑雕塑老艺人
  新华社记者 陈彤
到京郊居庸关游览的人们,往往被整修一新的云台迷住了。这座元代建筑上面因年久失修而损毁的“四大天王”浮雕,已经恢复了原状;台栏下面掉了头的雕龙也“长”出头来了。人们庆幸这些古代雕塑家的名作重新获得艺术生命,交口称赞建筑雕塑艺人们妙手回春的本领。
记者最近访问了几位有三四十年工龄的建筑雕塑老艺人。在他们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为恢复古代文物而模拟创作的仿古石、木圆雕、浮雕、兽头和栏杆等建筑装饰品,也有许多现代雕塑作品。老艺人们不仅能使古文物整旧复原,更善于为现代建筑雕塑各种艺术装饰品。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那一幅幅展示革命历史的浮雕,就出自这些老艺人之手。他们还为人民大会堂雕刻了晶莹美丽的柱头柱础,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馆雕塑了人像。十三陵水库的碑刻等,也是这些老艺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参加修复居庸关云台的老艺人刘庆生,是一位在仿古雕塑上达到“乱真”境界的巧匠。他们为了保持这座历史文物原有的风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修复已经损毁的“四大天王”中的一座浮雕时,和其他老艺人仔细观察研究仅存的三幅浮雕上人像的神态和相互关系,据以塑制了石膏初稿,再同现有的资料、照片核对,并请有关专家审定,才正式用青石进行复制。云台的龙头、石柱等精致的仿制品,也是刘庆生等参照没有风化的古物线条和图案花纹补雕出来的。在仿制过程中,刘庆生还根据建筑装饰品的不同部位和受到风袭雨侵的程度,分别采取局部或整个涂色、药浸、泥糊等方法,加以处理,使补配的浮雕酷似原作。
提到美化现代建筑的艰巨劳动,老艺人们回忆起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情景。纪念碑碑座上的十幅展示革命历史场面的浮雕,是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设计的。在从石膏原作复制成汉白玉雕塑品的过程中,老艺人们反复研究了原作的构图和作者的设计思想,学习了大量历史资料。在雕塑虎门焚烟的画面时,艺人们认真学习了鸦片战争的历史,体会了人民群众的反帝斗志。并不断向雕塑家、美术家请教,力求运用传统的技艺再现作者的意图,展示出这幅浮雕的时代精神。
老艺人们说,为了使石雕效果同设计者的原作神形一致,在再创作中不仅要运用我国传统的石雕技法,还要溶汇外国现代雕塑的某些技法和经验。因此,经常地、多方面地观察生活,加强创作实践,就成为提高雕塑水平的重要关键。
近年来,他们在工余之暇,不断地进行多种题材的创作活动。他们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主题,既继承传统的雕塑手法而又有所创造。擅长塑造历史人物的老艺人曹邦玉在创作传统题材的“童子观音”时,通过观音喝停坐骑,回望追奔而来的童子这一神态,将人物的音容笑貌刻划得栩栩如生。曹邦玉说,从历史真实性考虑,观音和童子应该穿唐代的多层衣饰,但是这样刻,会因衣纹僵硬而使人物神态显得死板。经过仔细琢磨,他决定使观音和童子只着衣、裙两层,这样才可以创造出疾驰骤止、风吹衣动的典型形象,进一步烘托出童子拜师的急切心情。老艺人高生元在创作木雕“劳动妇女”时,曾到郊区多次观察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姿态,经过不断的思索和造型,终于在创作中孕育出比较典型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较好地刻划出人物勤劳、质朴和刚毅的性格。
我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云岗、龙门和麦积山等石窟的发掘证明,在北魏时就已经盛行石刻人像。此后,在历代艺人的不断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我国石雕人像的传统风格。解放后,这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已普遍被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雕塑中。建筑雕塑老艺人刘庆生、曹邦玉、高生元、王二生和刘义民等现在都带了徒弟。不少老艺人还先后被邀请到外地塑造或雕刻了许多作品。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鼓舞下,建筑雕塑这枝古老的传统艺术之花,又吐出了鲜艳的蓓蕾。(附图片)
这是由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玉器艺人李和庭设计,赵立本、李梦和等人精心磨光雕制的翡翠花熏
新华社记者 田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