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同人们促膝谈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6
第4版()
专栏:

同人们促膝谈心
野坂参三
我从去年夏季起开始了自己的“下放”运动。也就是说,有意识地努力创造同党员群众和党外群众直接接触,进行促膝谈心的机会。时间虽短,地区也只限在东京市内,却已学习到各种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兹记其一二。
现在我才深刻地感到,我们共产党员接触群众的范围极其狭窄。这样,就难以获得为当选参议院议员(地方区域)所必需的三十五万票。我痛切地感到,必须以今天我们所能接触的范围大上两三倍的广大阶层为对象,用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方法,积极地开展工作。不这样做是不成的。
在感受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所谓被叫作“最下层”的人们的生活。比如,我访问小石川区“没有太阳的街”(注)的一位寡妇。她抚养着一个有病的女儿搞家庭副业,还受到“生活保护”。使我惊讶的却是,她的生活的悲惨程度竟同四十五年前无大变化。她对我的访问,高兴得几乎落下泪来。
还有,这是我访问一个“拾破烂的部落”的事情。听说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又是“议员先生”前来,整个“部落”都来欢迎了。被过度的劳累和最坏的生活折磨的老人们那种素朴、和善而充满热情的态度,使我受到感动,不觉就谈了很久,临别一起拍了纪念像,大家还挥着手直送到路旁。据反映,他们后来说,到这么肮脏的地方来看他们的,只有共产党。
这些受压迫的人,据说全国超过二千万。他们本能地认为共产党站在自己这一边而要求给以帮助。但是,共产党却还没有充分地向他们伸出手来。于是,“创价学会”就乘机扩大着自己的信徒了。
在一次党的集会上,某工厂的支部书记报告了在厂内进行的著有成效的活动。他还强调了更进一步加强在厂外的广大群众中进行活动的必要性。
这时,我问他:“比如说,你能同工商业者谈关于纳税的问题吗?”他搔着头回答说:“不能。”
这位年轻的同志,关于党内的问题自不必说,就是工会问题,也都能处理得很漂亮。但是,要从工厂走出来,了解其他工厂的工人、工商业者、家庭主妇、青年等人的痛苦和要求,给以正确的处理。他至今却未曾十分关心,也没有研究过这类问题,也就是说,闭塞在支部和厂内的狭窄的躯壳里了。
这样的共产党员恐怕要占多数吧?但是,共产党当前的基本任务却是:组织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因此,党员及同情党的人必须一方面在工人中间建立巩固的基础,同时打破过去的狭窄的躯壳,在广泛的各阶层人民中进行活动,从党的立场来发现和正确地处理他们的问题。
为此,必须学习。现在,党出版了相当多的这类课本和资料。《赤旗报》及其星期日版、《前卫》和不少的小册子等等。不懂,可以去向专家请教。
重要的是,来这样迅速地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
在一次集会上,一位老奶奶这样向我提出了忠告:“野坂先生,要同不识字的人打打交道呀!”在另外的一次集会上,一位老奶奶又说:“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道理。”我认为,这正触动了我们最痛的地方。这些话,可以看作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忠告。
我们不是只同识字的人打交道,只用共产党员才听得懂的“术语”讲道理么?这种倾向,不从党内消灭,党的群众化就不可能实现,竞选也难以取得胜利。
有一天,我访问了豆腐店的A先生,刚好那里聚集着五六个同业。他们关于A先生,说了这样的话:
“A老板做买卖很热心,为了同业工会的发展,他拼命地进行活动。平日的言论和行动,也都叫人信任和敬佩。谁知,最近才晓得他是共产党员,吃了一惊;因此,我们也改变了从来对共产党的认识,不再害怕共产党了,还产生了信任党的感情。”
这话感动了我,这位同志用自己的实践表明:最有效的宣传就是行动。在共产党员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善谈理论,但每日的生活和言行却不能叫人十分敬佩。要赢得群众的爱戴、信任和支持,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作出相应的行动来。
〔李 芒译〕
原载今年3月号日本《文化评论》(注)《没有太阳的街》是日本著名作家德永直战前的长篇名著,它描写的是东京小石川区共同印刷厂的罢工斗争。这里居住的都是贫苦的工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