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6
第4版()
专栏:

  怀念
  王瑾希
已经是深夜,四周静极了。播音员正在向海外华侨播送祖国新闻,一字一句,缓慢而清晰。桌上几封海外华侨读者的来信跳在眼前。
第一封信是一个女学生写的。她热情地“报告一个好消息”。她就要高中毕业了,毕业后准备回祖国升学。想到将要回到梦寐以求的父母之邦,她好多次彻夜失眠。
第二封信是一个店员写的。他说,他们每天按时收听北京的广播。听南曲,听潮剧,听客家山歌,听祖国建设的喜讯。然后,他们谈论,怀想,希望……。他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放几次《祖国颂》。信末他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不久他要结婚,他和他的爱人很希望收到一点来自祖国的礼物——譬如一张长江大桥的画片。
第三封信是用毛笔字、文言文写的,出自一位老人的手,有的地方还能看出手颤的痕迹,大概是心情激动所致!老人的家乡是福建沿海的一个偏僻山村。他和一些同乡一起出洋已经三十多年,不知家乡的消息。偶然从一张华侨报纸上,知道家乡的公社里新修了一眼电井。于是,这张报纸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传阅了一百多人。在信中,他感激祖国的记者带给他们的这份珍贵礼物,要求以后把这类新闻更多地告诉他们,还说:任是故乡山和水,一草一木皆有情。
……读着,读着,我深深感动了。这种爱国爱乡的感情是多么深挚,多么坚定!在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中,多少年代一直坚持许多古老的祖国风习。祖国从前积弱贫困,遍体创痕,他们说“孩子不嫌娘”,毫不动摇地爱着这位受难的母亲。如今有了新生而强盛的祖国,他们拭掉了长期蒙在心上的屈辱忧郁,更加强烈地、豪迈地爱着这位伟大的母亲。
难怪在华侨心目中,回国是一件了不起的喜事。谁要是回国,在几个月前就得遍告亲友,有的还请酒志庆。亲友们也赶来道喜,送“顺风礼”或登报祝贺。
可是,旧中国时期,回国的华侨却往往演出悲剧。福建南安县华侨洪维金,1947年回国,还没到家就被绑了票,他妻子变卖家产才将他赎出。洪维金痛定思痛,回家办了酒菜,含泪祭奠祖先,辞别亲友,表白自己只有再度出洋,永不还乡。福建永春县现在有一个办得很漂亮的北硿华侨农场。几十年前,有一个华侨想在这里办农场,却因为官僚豪绅的勒索,逼得他荡尽资财,怀着那一腔没有实现的抱负自杀了。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过去,华侨爱用这句话来譬喻
自己回国的心情。其实,这是一个充满悲怆[chuàng]的譬喻。它说明,那时的华侨,只有到了衰朽的暮年,为了不愿埋骨异乡才挣扎着回国。
而这痛心的日子毕竟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且不说那些回国升学的华侨学生,他们年轻,热情,怀着希望与理想,简直像一些幼苗,是回来接受祖国的春风化雨的。就是那些皓首归来的人,也不像鸟倦归巢为了回来度过余生。他们有的人在海南岛为祖国培植了第一株可可树,有的人在上海杂技团将全身绝技传授给后来人,他们壮心不已地回来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
为了回国,有人像写那封信的女学生一样彻夜失眠,有些华侨青年用几年劳动去攒够足以购得那张回国船票的钱。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华侨少女,很有体育才能,她向往像黄强辉等人那样回来为国争光。不幸的是她在回国途中染了病。临终的时刻,也是轮船刚刚驶进祖国领海的时刻,她要求同伴们扶她起来,和亲爱的祖国见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一面。
华侨和祖国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在闽粤一带侨乡表现得尤其具体入微。厦门海关每天收到侨眷寄给海外亲人的包裹。有的是一把大米,一包龙眼干,一包香菇,茶叶,甚至还有一撮土,一瓶净水。包裹很小,放在手上却感到份量很重。据说,这些都是灵丹妙药,能治华侨的不服水土症和思乡症。
而华侨寄回来的物品中,日历要算是最普遍的了。每年元旦以前,侨眷归侨都必然会收到这么一份礼物。那用意,就在于希望家乡亲人,每翻开新的一页时,不要忘了海外的骨肉。
爱国主义的熏陶,我们出生以来就从历史中、文学中、艺术中、人民生活中不断感受着。也许因为我一直没有离开过祖国吧,过去没有充分体味到对祖国的怀念,也不那么了解华侨爱祖国的深沉。可是,从与侨胞的接触中,从他们深挚的祖国之思中,更了解了这些,也更感到祖国在我们心中是那样崇高、那样亲切。……
夜更深,人更静,播音员还在一字一句播送着祖国的消息。那声音比平常听来更觉柔和、动听,它飞越重洋,把祖国的喜讯、温暖和情意带给千千万万的海外侨胞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