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木材飞下 水柱腾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7
第2版()
专栏:

  木材飞下 水柱腾空
  陈守其
登上云南省拉姑林区的山峰,纵目一望,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峰峦起伏,林海茫茫。金沙江像匹野马,在峡谷间奔腾呼啸。在滔滔急流中,粗大的原木,长的电杆,短的矿柱,正逐浪而去。金沙江变成了一条巨大的“传送带”,把珍贵的“绿色钢材”送出林区。
为了开发这片森林,几年来,有多少森林调查人员背着行李和仪器,踏遍崇山峻岭;有多少林业基建工人、采伐工人,披荆斩棘,开辟生产场地。他们辛勤的劳动,为这个新林区的开发,作好了准备。
去年,第一个开发这个林区的拉姑林业局,要在11月底以前把木材推下金沙江,流送各地。当时,木材所流经的几百公里河段,虽然有些大滩尚未彻底整治好,但是水运部门多次勘查,认为在11月前后水位适中的情况下,可以流送木材。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山上堆着的木材按时推下江去。
本来,林区附近有一条通向邻省的公路,可以把木材先运至渡口再推下江去。但是一计算,陆运里程最近的有二十五公里,远的有五十公里以上,要占用大量车辆,这给公路运输增加了很大困难。假如能在沿江地带选择一条较近的出材口,建设运材滑道,岂不既快又省吗?
这一带江岸没有较平坦的地段,全是笔陡的山崖,哪里是最经济的出材道路呢?林业局领导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去年夏天,就组织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干部,作实地调查。
夏天的日头火辣辣的,金沙江似乎成了一面聚光镜,临江沿岸的沙土、岩石都晒得灼热。调查组的同志冒着炽热,在峰岩上寻找通向金沙江的第一道“门户”。
燥热的江风夹着沙砾,向人横吹直扑。汗一股劲地淌,脸上、臂上、腿上留下了白斑斑的汗渍。有一次,他们遇上了一段陡坡,坡度竟达四十五度,不要说走,就是爬也要爬一阵。调查组的人员中,刚从东北林学院毕业的技术员王德超体质最弱,还是第一次遇上这种天气和陡坡,经过十多天爬岩走壁的野外生活,看看难以支持下去了。可是,他一想到木材一大堆一大堆地在山上堆着,多少工矿企业正盼望这批材料的时候,精神又振奋起来。他把仪器和简单的行李都捆在身上,腾出两只手来;一手扒住坡上山草,迅速找个踏足的小坑,向上爬去。
他们一步一步地查看了沿江几十里的地形,选择了若干条线路,一条也没有成功。后来,在一座险岩下发现了一条土槽,像是很久以前放木料留下的痕迹。他们沿着这条时断时续、隐约可辨的痕迹,直到山下。经过访问江边居民,证明这条路确实放过木材。他们又仔细勘察了一次,发现这条线路虽然比过去选的线路都好,但地形仍很复杂,平均坡度达三十三度,远远超过滑道的规定要求,距离也不算短,全长约两千米,能不能作为这一带林区的出材道路还拿不准。他们又请林业局领导干部查看了地形,并请有经验的工人座谈,结论是:群众过去能够办到的事,现在应该能办到,因为现在的条件更好。他们就这样做了决定。
打通出材口、修建滑材道的工程一开始,他们将整个工作地段分截成几段,全面展开施工。在这里施工,困难很多,上下工地都要走七八百米的山坡路。最讨厌的是江风上吹,扬起阵阵沙土,直往眼睛、鼻子里钻。但是,大家抖擞[sǒu]精神,劲头很足。终于在预定时间内,把几百根粗大的木料铺上了滑道,一条一千九百多米长的滑道像瀑布一样,从高峰飞下,直插江面。
11月22日,天空晴朗,群山顶上飘浮着朵朵白云。人们把木材在滑道口码成一条长龙,几位放料工人穿上工作服戴着白色手套,手持撬[qiào]杆,威武地站立在滑道口。一声清脆的哨音响起,一面鲜艳的红旗冉冉上升,这是放材的讯号。霎时,木材一根根向滑道奔去,像脱弦的箭,冲入了金沙江。金沙江掀起了几丈高的水柱,人群中发出了热情的欢呼。
今年春节一过,这个新林区的职工又开始了繁忙的劳动,利用枯水季节进一步修好滑道,为今年春汛流送木材做好准备。 (据新华社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