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幅名画的厄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8
第6版()
专栏:

  一幅名画的厄运
  陈有为
伦敦布林顿大厦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会议室的墙上,一向悬挂着文艺复兴时代巨匠达·芬奇的一幅名画——《圣母、圣子与圣安尼》的素描稿。它那匀称的布局,栩栩如生的形象,圣母脸上隐约可觉的莞[wǎn]尔神态,以及融溶在整个画面上的亲切柔和的气氛,早在四百六十多年以前就轰动过意大利艺术圣地佛罗伦萨,并且一直被后人叹为观止,列为这位大师的四大杰作之一。
但是,现在这幅名画却忽然从布林顿大厦的墙上消失了。原因是:皇家美术学院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决定在今年6月间标价一百万英镑把它拍卖。
皇家美术学院秘书汉弗莱·布鲁克在宣布这个消息时说,“要和达·芬奇名画分手的决定不是容易作出的。这是一幅完全由达·芬奇本人亲手创作的举世闻名的杰作,并且已被皇家学院至少珍藏了一百八十三年之久”。
消息传出以后,英国舆论为之譁然。各界公众纷纷投书报社,反对让这件艺术珍品落入私人手里。《泰晤士报》为此发表社论,认为以堂堂皇家学院之尊,公开布露自己的窘境,简直“有损”国体。
由达·芬奇名画的危机所引起的这场风波,最后闹到了议会。3月中旬,工党议员罗宾逊在下院向财政大臣劳埃德提出质询。保守党议员寇尔也挺身而出,慷慨陈词,要求政府下令暂缓拍卖这幅名画,以便组织一个募款委员会,呼吁全国朝野人士掏出腰包来拯救这些危在旦夕的“圣家属”的命运。但是,这一切的愤懑[mèn]、忧伤,质询与请求,并没有能够打动财政大臣先生的冷酷的心;因为问题在于:英国政府由于赤字连年而拿不出钱来!
达·芬奇名画的危机,不但反映了英国艺术事业的衰落,而且也是这个老大帝国的一幅黄昏残景的缩影。当英王乔治三世在一百九十多年以前诏谕成立皇家美术学院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和对外殖民扩张,大不列颠王国已经取代尼德兰和法兰西而登上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它不但在欧洲拥有自己的属国,而且把自己的殖民势力扩张到了北美的东岸、南美的北岸和非洲的西岸,以至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几十年以后,德国大诗人海涅漫游英伦三岛归来,在他的《旅行杂记》中这样描述了伦敦达官显贵们的得意忘形:“他们把小小的英国只看成是他们的旅馆,把意大利看成是他们的花园,把巴黎看成是他们的社交沙龙,甚至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毫无忧虑,毫无拘束地浮来浮去,黄金就是他们的一道护身符,能够以魔法来满足他们的最疯狂的欲望”。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送走了英国的黄金时代。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春潮汹涌冲击之下,这个老大殖民帝国的版图纷纷剥落瓦解,它的本土人口二百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殖民地的人口。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欠每一个英国人相当于五百美元价值的债务,那么第二次大战以后的情形就恰恰相反了: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欠世界的债务高达五千多美元之巨。
为了勉强维持大英帝国的破落雕零的“家业”和它的原子大国地位,英国的财政状况这些年来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就在皇家美术学院宣告拍卖达·芬奇名画的决定的三个多月之前,麦克米伦首相在他的1962年新年文告中黯然伤神地悲叹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不能不承认,像英国这样已经“处于脆弱地位的”国家,“肯定经不起不量入为出地过日子”。
在“大英帝国”这种秋风瑟瑟、落木萧萧的晚景中,达·芬奇名画的要被拍卖,不正好像是一片败落的残叶吗?(附图片)
这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宣布即将拍卖的名画——《圣母、圣子与圣安尼》油画的木炭素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