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19
第6版()
专栏:

  三愿
  乔奇
前些日子看到人民日报上老舍先生关于话剧问题的文章,最后的诗中写道:“问君举酒意若何?但愿今年话剧多……诗人不负东风意,万紫千红上舞台。”这使我甚有所感。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多年来深深地体会到“剧本”是第一道难关,是演出的命根子。因此,对我们亲爱的剧作家们,提出些粗浅的愿望。
还是从我们演员本身的业务——表演谈起吧。演员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怕“闲着”。没有演出,闲着,的确不舒服。但是站在台上没有戏,也是一种闲着,味道更是不大好受。大家都知道“没有斗争就没有戏剧”这句成语。剧中角色在矛盾和斗争中,我们通常叫这
“有戏”。那演员在台上就是再累、再吃力,也会感到有一种创作的愉快。观众也喜欢看这样的戏,看了还想看;看了这个演员演的,还想看另一个演员演的;看了这个剧团的,还想看另一个剧团的;这次看了,下次还要看。因此,愿我们的作家们,把生活中的矛盾作更多的提炼,更高的集中,把角色尽可能地集中到经过提炼的矛盾中来,使台上没有闲人,没有闲话,使每一个出现在剧中的人物的作用,更为鲜明。
说到角色,我又产生第二个愿望。在每次排练一个新剧本的时候,伤脑筋的还是人物表上最后一二行上所写的“群众若干人”,或是“男女××若干人”!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全团通力合演的大戏,甚至把舞台各部门的工作同志也全部组织了进去,影响了本已十分繁忙的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也影响了演出质量和群众场面的质量。说实在的,像曹禺同志的《雷雨》只有八人(加上两个仆人也只有十人),《原野》只有六个人,夏衍同志的《芳草天涯》只有四个人……。现在,哪怕是十几个角色的戏,也的确是不常见到了。因此愿我们的作家把角色集中一些,希望能通过少数表现多数,在少数人物的活动中,表现更多更广的东西,反映我们的时代。
由以上两点,想起了在我们演出中另一个问题——场次、分幕、布景,也就是规定的环境问题。我们的老作家,有许多剧本,所选择的典型环境很集中,很精炼,三幕,四幕。五幕已是例外,很少了。环境(布景)的要求也往往只有两个或三个,甚至只有一个。观众并不因为只有一景或两景而感到枯燥,相反地由于人物性格的鲜明,矛盾冲突的尖锐而百看不厌,演员们演起来也百演不倦。现在我们的剧本一般地都是六场至八场。在演出前,舞台部门忙录非凡。在演出中,由于要弥补技工同志的人手不足,和抢换时的速度,演员就参加了抢搬布景道具的工作,这就多少是会影响了演员的创作质量而失去了主次。所以在这里愿我们的作家同志们是否可以把事件展开的背景,选择的环境更典型一些,集中一些,一方面有利于典型人物的活动与开展,另一方面,不仅减轻了不必要的演出劳动强度,也减轻剧团的演出成本。
亲爱的剧作家们,对你们提出这样的愿望,并不是无视剧作中的辛劳与甘苦,认为这与演员无关,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努力了。相反地,由于剧本所提供的事件集中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了,人物性格更深化了,对我们演员就会提出更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这会要求我们学习、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来进行创作活动。这会要求我们更快、更进一步地去深入生活,提高政治思想,以达到更深刻地去理解角色,揭发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去塑造鲜明的形象。
我这样愿望,当然也不是排斥大事件、大场面、大气势的剧本;真正大气势大场面的戏我们还是演得不够多的。我只是希望我们的话剧舞台上更加丰满多彩。就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诗人不负东风意,万紫千红上舞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