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明孝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0
第5版()
专栏:文物小品

  明孝陵
  鲍春光 韦顺
出南京中山门(原名朝阳门),穿过一条梧桐绿荫“长廊”,就进入了明孝陵的范围。当年孝陵占地极广,四周长达四十五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时代的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孝陵的禁垣中。朱元璋在生前就营建孝陵,当时动员了好几万民工,取材于千里之外,营造历时两年。朱元璋死后,设立了孝陵卫,有护陵军士五六千人。为了防止“凿伤龙脉,妨碍风水”,朱元璋生前就立了陵寝禁例。据《明会典》记载:“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时过境迁,昔日只能“遥看钟阜上,御气满层霄”的帝王陵,如今成了人们郊游远足的胜地。
孝陵的正门是大金门。但自从三十多年前开了中山陵墓大道以来,大金门被划在大道东南面,与大道西北的孝陵其它建筑分了家,一般游人游览孝陵时,走不到大金门来。大金门如今虽然只剩下三个门洞,但从宽厚的门墙和高高的门槛上,还能看出它旧日黄屋重檐、朱漆红扉的雄壮外貌。
穿过大金门,越过中山陵墓大道就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四周围墙如城堡,所以又叫做四方城。城中有一大石龟,昂首曳尾,宛然若生。石龟背上驮着一块巨碑,叫“神功圣德碑”。这块碑是朱元璋的儿子永乐帝朱棣所立。“神功圣德碑”上刻着茶杯大的字,洋洋数千言,历述了朱元璋的“神功圣德”。
离开了四方城以后,踏上了平坦的“神道”。首先遇到的是两排石兽,顺序走去是石狮子,獬豸[xiè-zhì],槖[tuó]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立两蹲,一共二十四只。石兽里要算象和槖驼最高大,站在那里比一辆载重汽车还高。石马尽头往右一拐,又见到两根石望柱,其白如玉,雕有缕云龙纹。走过石望柱,夹在青松之间的石人也就在眼前了:两对武将,身披盔甲,手执金吾,威风凛凛;两对文臣,头带朝冠,手捧朝笏[hù],文质彬彬。石人也很高大,我们走近去举手不及其腰。每一个石人或石兽都用一块整石料琢成。这些石料是从青龙山运来。从青龙山到明孝陵,远达三四十里,中间隔着十来个山岗,当时没有机器设备,运送这些每块重达四五十吨的石头,需要花费多少人的劳动!这些石人石兽整齐威严地排列达三里长,它的大小和数量是根据帝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排定的;难怪文人学士们到这里谒陵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之咏了。
整个神道像个月牙,半环抱一座小山——孙陵冈,三国东吴孙权的墓就在这山上。传说朱元璋决定在此营建陵墓时,有人建议他把孙权的墓迁走,他说:“孙权是条好汉子,不妨留他守大门。”如今山上广植梅花,故又名梅花山。遍布山岗的梅花树,有三十多个品种。每当梅花盛开之时,此山繁花一片,如雪如云。下梅花山向北走不远,就到了紫禁城。红墙朱扉,“明孝陵”三个大金字跃进眼帘。走进门迎面是一座碑亭。据介绍,原来紫禁城大门有文武方门五座,大门内还有中门,中门里面有神帛炉和左右庑,中门外左边有屠宰祭奠牲畜的“宰牲亭”,右边有皇帝在祭奠前更衣的“具服殿”,这些建筑可惜早已毁掉。现在的大门和碑亭都是后建的。碑亭中立着清康熙所题的“治隆唐宋”石碑,以及清朝其它皇帝的诗碑。文载康熙六次南巡中,曾经五次亲谒明孝陵。“治隆唐宋”额,是他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的。乾隆南巡中,每次都亲谒孝陵,并且也称颂朱元璋创基立国胜过唐宗宋祖。显然,清朝皇帝这样推崇明朝皇帝,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人心。
碑亭后面是享殿,里面设有茶座。这里原来是四十五间金龙滚柱大殿,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清军江南大营设在孝陵卫,孝陵一带正是战场,享殿尽毁于兵火。现在的享殿是清同治四年(1865)和十二年(1873)两次重新修建的。当年享殿巍峨壮丽的旧观已不复见。
享殿后面,就是宝城。宝城像一座厚厚的城门,中间是一条拾级而上的隧道。走完五十多级台阶,再左右折而向南就上到了明楼。明楼正当宝城城闉[yīn]之上,像一座谯楼。楼顶已毁,仅存四壁。明楼南面有三个门。站在明楼四下远眺,东视中山陵,西瞰扬子江,视线纵横,远近峰峦,尽收眼底。明楼北门正对独龙阜,这里就是明太祖和马皇后合葬的地方。(附图片)
  孝陵神道 春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