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经常供应精神食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0
第6版()
专栏:杂志架上

  经常供应精神食粮
  刘哲
《河北文学》去年6月创刊,到今年2月止,在九期八本刊物中(内有两期合刊一本),共发表了描绘儿童生活的小说七篇。其中长篇选载一篇(袁静:《红色少年夺粮记》),中篇两篇(徐光耀:《小兵张嘎》;张庆田:《秋山红叶》)和短篇四篇。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儿童或少年,另有两篇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还未计算在内。基本上可以说平均每期有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也较广泛: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的二篇,反映大跃进现实生活的二篇,反映儿童热爱劳动的新品质的二篇,反映国际主义友谊的一篇。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以往,我们搞文学刊物编辑的同志,都曾有过这样的苦恼:每当“六一”儿童节快要来了,总苦于没有足够的礼物献给小读者们。有时便全体动员,大声疾呼地奔走一阵子,作家写了一批,刊物也就发表了一批,倒也稍稍热闹了一下。儿童节过了,高潮变成低潮,编辑不催了,作家也写得少了,刊物上也轻易不见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了。好像只要过了“六一”,编辑和作家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等到明年儿童节,又照样来一次。
儿童节来了,作家赶写一批儿童文学作品,刊物重点发表一批儿童文学作品,这都是好事,也需要。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比如说,人每天都要吃饭,大人需要,孩子们也需要;同样,大人需要经常有书读,能读书的孩子们也经常需要有书读。一个人一年只吃一顿饭,哪怕吃得再饱,也不能保证一年不饿;同样,孩子们一年供应他们一次精神食粮,供应得再足,恐怕也不能满足他们一年的需要吧!
可喜的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变化了。有不少作家已开始把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当成自己经常的任务之一,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不再只限于“六一”临时突击了。虽然这还只是个开始,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要,但这终究是个好的开始。愿此风长此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