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故乡之行礼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1
第2版()
专栏:

故乡之行礼赞
邓初民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
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
唐代杜甫题为《发刘郎浦》的这些诗句,描绘了昔日我的故乡——石首的凄凉景象。“石首刘发洲,十年九不收”,“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这两句民谚,又刻划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毫无农田水利之可言的真象。我离家差不多已有半个世纪了,今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以来,一直想回老家去看望看望亲人,今年初,这个夙[sù]愿终于实现了。
1月17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从武汉出发,汽车在几百公里的公路上奔驶,公路两旁,青菜萝卜成堆,鸡鸭成群,加以天朗气晴,风和日暖,到处都是一片大好形势。我县是一个丘陵、平原、湖泊三者交错的地区,桃花山和南岳山东西峙立,面临长江,山青水秀,交通也称便利。从西晋太康元年建县以来,距今已将近一千六百多年了。它历代为军事要镇,名胜古迹甚多。东岳山对河的刘郎浦,相传为刘备娶孙夫人逃回荆州过江之处;县南的屯子山和东首的落马湾,又相传为孙权和关羽分别驻兵之所。在民主革命时期,这里是老苏区。远在1927年春,桃花山一带已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29年春,贺龙、段德昌同志曾在我县东山附近,领导革命的武装斗争,先后四次打开石首城。红军北上抗日之后,我乡人民朝夕思念不忘,长期流行着下面这首民歌《念红军》:
燕儿春天来,百花逢春开。
红军同志哥,几时得回来?
准备一瓶酒,弄点家常菜,
红军回来了,表表我心怀。
我的老家一直是在乡下,我自己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抱有深厚的感情。自从人民公社这面红旗像初升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出现以后,我怀念故乡的心情,更是与日俱增。1月19日那天,当我踏上了故乡的泥土,真感到说不尽的喜悦和激动。我在久别的家里住了将近一个星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给我留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公社三年,换了人间!
一住下来,我就开始了解乡亲们的生活状况。不用说,我首先关心的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收成。我县盛产稻谷,其他农作物像小麦、大麦、芝麻、蚕豆、豌豆、大豆、花生和棉花的产量,也相当可观。大部分地区,每年可收两季到三季。解放以来,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是大大提高了。从整个产量来看,它是稳步上升的,1950年比1949年增产一成,1953年比1952年增产两成;1956年比1953年又增产大约半倍。1958年粮、棉、油的产量竟比解放后最高年产量(1955年)翻了一番。最近三年,旱情都很严重,公社在抗御特大干旱的斗争中,为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功勋。要不是有了党的领导,有了人民公社,当然不可能梦想会争取到去年这样的年景。拿我县桃花山人民公社联盟大队来说吧:该队位于桃花山下,水源条件较差。去年入夏以后,一连九十多天没有下雨,旱情极为严重,早稻减产很多,一千一百多亩中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全大队共分七个生产队,有两个队就没有动镰割稻。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大旱的1959年还低。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有的社员就悲观地说:“政策好,天打搅,这个日子不好熬。”针对上述情况,区委和公社党委就加强了对这个大队的领导,进一步贯彻党对人民公社的各项具体政策,先后召开了党支部会、队干部会、社员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来研究生产救灾问题。在各种会上,大讲形势和党的政策,贯彻“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方针,并分析有利条件,使社员千方百计搞生产,坚定信心度灾荒。于是,干部和群众一边讨论,一边根据本大队的实际可能,找出了抗(加强抗旱)、管(加强田间管理)、种(多种粮菜)、收(细收细拣)、用(计划用粮)、备(准备秋播)、捞(下湖多捞菱、藕、鱼、虾)、采(上山采果)等八个门路。这些办法找出以后,社员们胸中有数,进一步鼓舞了他们的干劲,与困难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胜利地度过了灾荒。
在跟乡亲们谈起抗旱斗争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夸赞这几年的农田水利建设。解放初期,为了防治洪水,堤防任务比较繁重;从1951年起,就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列为我县的主要兴修任务了。现在新修的大小水闸,有六七十处,其中有十余处是现代化的,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自动启闭。我家附近的一座“人民大闸”,工程规模也颇为壮观。在1954年建闸以前,这条蛟子河常告堵塞,现在不仅水流可以控制,并能灌溉农田四万五千余亩。在1957年冬到1958年春的水利建设高潮中,我县改良的三等田,共有二万多亩,其中水田和旱田各占一半左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桃花山区流行的下面这首歌谣,就集中地反映了我县水利建设的成就和当地人民的感恩心情:
桃花遍山红又红,桃花山区出英雄;
高山脚下修水库,千条水路归一宗;
从此不怕渍和干,山区人民乐无穷。
有天晚上,乡亲们跟我谈到1954年那次大水灾,他们都还记得县长原有发同志因带头抢救人民大垸的溃口而光荣牺牲的英勇事迹,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眼里还闪着感戴的泪光。我县干部至今仍保持着老区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想,这也是鼓舞群众干劲、战胜重重困难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这么短的时期内,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内心的感奋,实在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记得在我幼年时代,每到青黄不接之际,左邻右舍就要拖儿带女出门逃荒,我还亲眼看到我的一个叔伯哥哥活活饿死在野菜田里!去年我们蛟子渊大队也曾逢七十天的大旱,一般社员仍然有吃有穿,过着安定的生活。有位社员的门口挂着这么一副对联:“挨冻受饿旧世界,丰衣足食新社会”,这真可说是新旧社会的鲜明写照。就拿我侄子邓祖发一家为例:他们属泥北公社蛟子渊大队第四生产队,全队共有三十四户,一百七十一人,耕地面积约有四百多亩。分配方法是基本口粮加工资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平均每人每月可分得粮食三十斤。我侄儿是五口之家(三个大人,两个小孩),两个半劳动力,去年全年已分得粮食一千九百十八斤,净得现款一百三十九元六角六分。另外,还分得芝麻、红苕[sháo]以及烧用的柴草。至于耕种自留地和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所得的收获,还有一些杂粮和油料。他家养猪两头,喂鸡二十多只。萝卜青菜,不但人吃不完,连喂猪也用不完。其他三十三户队员,情况大致相仿。
把今昔石首作一对比,真有天壤之别。想从前,乌云遮天愁满面,十年九灾哭断肠;看今朝,古树逢春花盛开,万紫千红尽欢颜。饮水思源,这些幸福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我只能找到一个答案:来自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来自人民公社这面红旗的伟大力量。我县一位六十多岁的社员兼名歌手胡妈妈,曾自编长歌,唱出了她对党和毛主席、对新社会的衷心热爱。在这里,我抄录一首如下:
毛主席您操了心,日日夜夜为穷人。
斗倒了地主分了田,又领导穷人把社兴。
社里年年都增产,生活天天向上升。
穷根挖得干干净,您的恩情比海深。
这是胡妈妈对党和毛主席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公社的生动而形象化的歌颂,也可作为我故乡之行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礼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