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1
第6版()
专栏:


易水
传说李白幼年学不专心,后见老妇人想以铁杵[chǔ]磨成绣针,就发愤读书。因此俗语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这不过是一种比喻,实际上谁也不会真费那样大的功夫去磨针。但是,回想起远古的人最初创制缝针的艰苦劳动,恐怕也就得有铁杵磨针的功夫哩!
在我国,现知的年代最早的针,发现于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居址中。这是一枚长八点二厘米的骨针,针锋锐利,并且在尾部还挖有小针孔。在当时的生产水平看来,是一件极精致的产品。这证明在距今约五万年以前,我们的远祖已经穿上了衣服,掌握了最原始的缝纫技术。
以后,在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常发现各种骨针。它们的制法都是先将骨料劈成一条条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磨光针身和加工出针锋来,这仍是当时一种极精细的工艺。这些针的形状:有的一端有尖而另一端有穿孔;有的一端尖而另端无孔;还有的两端都磨出针尖来。大约第一种是缝纫用的,有孔可穿线;后两种则是用来作别缀用的别针。因为骨质脆而易折,不很坚韧,在缝制皮衣等时,可能先用骨锥等穿孔,然后穿针引线,缝制衣服,和现在绱鞋的技法相仿佛。
到了商代,据说已经有了青铜制的针,但是用青铜铸造这样小的工具非常困难,所以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只有铁制的针出现以后,骨针才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铜针在后来的考古材料中也有发现,长沙的一座西汉墓里曾出土过一枚,长十厘米,有鼻。
早在山西侯马的东周遗址中,就出现了铁质的针。到了汉代,铁针的使用就更是日趋普遍。由于金属针的针身细小而坚韧,缝纫时用手指顶针容易戳破皮肤,就相应地出现了“顶针”。在洛阳烧沟西汉末年的墓葬里,发现了不少件铜顶针,形状和现在使用的一样,其中有一枚在出土时还套在人指骨上。更讲究些的顶针,常常用金、银来制造,宜兴西晋墓里发现过金顶针;广州的一座晋永嘉年间的墓里,出土过银质的顶针。
由于缝制衣服必须用针,而古来制衣又是妇女的工作,所以针线活做得好坏也常是评定女子巧、拙的标准之一。这样就有了于每年七夕时穿针“乞巧”的风俗。
上海博物馆里藏有一方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的铜版,上面除了代表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外,还特别标出“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等语。可见由于对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技术的限制,直到宋代制针还是相当费工的。只有掌握了冷作拉丝技巧之后,才能大量生产质量高价格低的钢针。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锤锻第十卷有一段记载:“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锤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yǎn]盖,下用火蒸。……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徤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徤法云。”这一方面详尽地说明了钢针的制造过程,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在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方面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