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丹橘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3
第4版()
专栏:

丹橘颂
谢树
没有渔火,没有萤灯,夜,拉下了黑绒绒的帷幕,把大地沉沉掩盖。这时,黑龙江上风急浪险,一条客轮正顶着两只满载货物的驳船,逆流而上。驾驶台里,站着一位须发花白,身材魁梧的老人,正在漆黑的江面上,辨识着航线。风,呼呼地吹,浪,哗哗地打,在这样的时刻行船,需要有怎样的沉着、勇敢、坚定呵!
这条船从三河站启航,过正旗,天就黑下来了,按照过去的惯例是要抛锚煞车的,因为再往前就到了天险迎门砬[lā]子、冒烟山。
提起迎门砬子、冒烟山,凡是在黑龙江上走过船的人都知道它的险恶。过去,在船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迎门砬子冒烟山,单船通过七分险,夜间不行船。”迎门砬子,江湾极曲,一边是浅滩,一边是奇峰突起的山崖,好像一座影壁迎面而立,中间航道仅有三十余米宽,旧社会里这儿不知撞翻了多少船只,而冒烟山的险恶就更不用提了。
船,在黑暗中继续前进,靠近迎门砬子时,大副问:“抛锚吗?”
“抛锚?”老船长摇了摇头:“运输任务这么紧,咱们应该分秒必争!”
“船长,现在咱们还顶着两只驳船哪!”
“对,正因为顶着两只驳船,才需要快点把货物送到地方!”
迎门砬子慢慢近了,顶着两只驳船的客轮进入了险恶的江道。这时,甲板上站了许多人,大家眼瞪瞪地望着驾驶台。
“向左!”老船长手执车钟,目不转瞬地说。
船身转向左边,看看挨近崖石。
“向右!”老船长镇静地发出命令,船身擦着崖石转向右边,看看又开上了浅滩。
船就这样忽左忽右地在弯曲的江道上航行,在这样漆黑的夜里,人们低声地耳语着:“迎门砬子在哪儿呢?”
忽然,一个巨大的黑森森的怪物在船头出现了,“喂!迎门砬子!”船上有人喊。
而船却一直冲着迎门砬子驶去,看看就要撞上,不知谁惊呼了一声:“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唰地船身急转,借着逆水的推力,巧妙地擦着崖石,通过隘口,把迎门砬子和浅滩一齐甩在后边……
这是一次创举——客轮顶驳,夜闯险关。这次创举是由黑龙江航运局北京号船长曹凤贤老英雄完成的。在完成这次创举之前,人们曾有过不同的争论。
那还是在1958年,航运局开展了“轻装多载、多拉快跑运动”,以解决运输力不足的问题。
有一天,北京号客轮从佳木斯启航,一开船,局里调度室的贾主任来到船长室。
在船长室,老船长和贾主任谈论起来。
老船长说:“贾主任,现在每个生产部门都在努力提高劳动效率,我曾经想过,若是每只客轮不仅仅载运二百五十吨,而是更多些,运输力不足的问题,不是就可解决了吗!”
“对,你这个想法和局里的想法完全一致!”贾主任看了老船长一眼说:“不过,这里边也有不少困难!”
“哼,要说困难哪儿没有,吃饭还兴许嚼着砂子呢!”
贾主任笑笑说:“老船长,有一件事你敢不敢干?”
老船长说:“只要对党对人民有利,啥事我都敢干!”
贾主任说:“从黑河往上,顶两只驳船呢?”
“这个……”老船长沉吟了一下说:“按说客轮顶驳,苏联早就实行了,不过,从黑河往上,还没见过,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经过一天的反复考虑和研究,老船长断定可以作到,他便下到舱里去和船员闲谈。
“从黑河往上顶两只驳船,行不行?”
“往上顶?”沉默了一会儿,一个年轻人忽然发言说:“老船长,这可得好好考虑考虑。黑龙江上游,江道弯,水流急,险滩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敢干过。”
“呶,你胆小啦。”老船长开玩笑地说。
“不!不!”年轻人郑重地说:“我的意思是,前人没干过的事,咱们就得……”
老船长笑笑说:“这个,我已经反复考虑过了。不过,年轻人,你要记住,我们这一辈已经老了,担子正担在你们的身上,你们若是总习惯走老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就是凭着这种深谋远虑、敢想敢干的精神,他,一个年逾六十的老人,不仅完成了上水顶驳的任务,还曾创造车轮打沙的办法,战胜了松花江上稀有的枯水期,保证正常通航;因此,在黑龙江沿岸,人们一提到他,便竖起大拇指说:“黑龙江上的雄鹰!”
后来,在一次群英会上我见到了他。他爽快,健谈,精神旺盛而又心胸开阔,很具有海员的豪迈性格。在一间充满阳光的屋子里,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着三十几年来的江上生活,他讲到了过去的辛酸,更讲到了现在的欢乐。
他对我说:“入党以后,我觉着精力可比以前更旺了,同志,你不要看我头上的白发,也不要看我脸上的皱纹,我呀,六十不服老!”
听了他的话,看着他那披满阳光的笑脸,我不由想起了张九龄的两句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因作《丹橘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