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湖北讨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等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4
第5版()
专栏:

湖北讨论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等问题
最近,湖北省语言文学学会举行了关于苏轼思想的讨论会。会上主要讨论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等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苏轼在变法问题上的态度是保守落后的,但对苏轼为什么反对新法,却有不同的看法。有少数人认为是立场问题。王安石的变法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在客观上又对人民有利;而苏轼却替统治阶级说话,反对变法。例如他反对免役法,是怕统治阶级与贫民“均役”,又担心士大夫无人侍奉。他反对青苗法,是怕青苗钱放出去后收不回来,致使官吏受到责罚。他反对均输市易法,是怕商贾[gǔ]因失利而惶惑。这都说明苏轼明显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新法实行之初,苏轼根本看不到新法有利于民的事实,“见其病,不见其利”(《司马温公行状》),这又正是他阶级本能的反映。更何况苏轼出身仕宦家庭,深受儒家经典教养和统治阶级思想熏陶。
大部分人则认为苏轼和王安石之争,是属于认识和方法上的分歧。因为第一,苏轼和王安石都是统治阶级中间的人。主张新法和反对新法的斗争,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事。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新旧两党主张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二,苏轼不仅从特权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对新法。例如他反对免役法,是怕免役法使“女户单丁”就役和把年幼者当“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没官”(《上神宗皇帝书》),致使户口亡绝;又怕“青苗助役之法成,则农不安,均输之令出,则商贾不行,而民始忧矣”(《再上皇帝书》),若行市易,则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必致星散(《乞郡札子》;更担心数世以后,暴君污吏乘间而入,危害人民。由此可见,不能将苏轼反对新法简单归结为立场问题,只能看成是认识和方法上的问题。第三,由于认识上的分歧,也就导致了方法上的差异。苏轼主张慢慢变革,小修小补,反对“求治太速”。而王安石则是雷厉风行地实行政治与经济变革,将矛头指向特权阶级。
关于苏轼的世界观,会上也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苏轼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熔佛道思想于一炉。不过,有的人认为苏轼的佛道思想的抬头是在被贬黄州以后,是为了解脱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和消极避世的需要而滋生的。有的则认为这两种思想出现在被贬黄州以前,只不过是表现得不强烈,不坚决,道家思想的抬头并不是为了排遣个人的痛苦,而是因政治的需要而产生,是以道家的“无为”来反对新法的“有为”,借以达到否定新法的目的。
此外,会上还讨论了苏轼的政治态度等问题。
(苏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