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6
第6版()
专栏:

“懂”
腾放
学习当中,通常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是一句真理,同是一条成功的经验,过去说懂,今天也说懂,两个懂字未变,内容却有分别。这分别是浅与深,少与多,片面与全面,有时也许是错误与正确。一旦悟出这种分别,蓦地豁达开朗,真似踏上一个新的境界,心里一阵子颇有些惊异,却也真够兴奋愉快的。回头看,真理还是那句真理,经验还是那条经验,却见它越发辉丽灼烁,光采烂烂。
这感受,古人当中,大约也是有的。《东坡志林》里,讲到一个故事:唐朝画家戴嵩[sōng],画了一幅斗牛图,一位牧童见到,不禁笑道:“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东坡记下这段故事,由感而发,写了以下几句:“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对那两句“古语云”,苏东坡过去作何了解,姑且存疑;看那“不可改也”四个字,语气斩钉截铁,却似真的有所领悟,与过去比,懂的程度,似乎深了一些。
把过去不懂以为懂,懂得浅以为懂得深,不分青红皂白,贸然责之曰“不懂装懂”,当然要不得;但是经过一番比较,使头脑清醒一番,看到懂要有个过程,却着实大有裨[bì]益。这样,一来可以不再受懂的假象的欺骗,对“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等等一类的毛病,警惕性会更高一些;二来既然悟到有那么个过程,也好认真用工夫,力求缩短那个过程。这过程虽说是必然要有的,但对每个人来说,却也可长可短。痛下针砭[biān],苦用工夫,可以短;对懂得与否,并无切肤之痛,懒得用多少工夫,就会长。是长是短,要靠主观努力,所以是操在自己手里的,并不听命于天。
工夫怎么用法,也大有讲究。用到企图取消那个过程,一心要找个轻巧门道儿,当然徒劳无功,白白浪费精力;用于熟读死记,专事背诵,也不是正当门路。像苏东坡那样,留心所见所闻,经过一番思索,从中悟些什么道理出来,该算是一种方法。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于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用于总结自己的斗争实践。这工夫要经常用,不能或用或辍,一曝[pù]十寒。经常用,懂得深,记得牢;不经常用,时过境迁,条件起了变化,就有可能从清楚转到糊涂,从懂又转化为不懂。
杜甫有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人的诗句,也是写好诗的一点精辟的总结。这精神,写诗用得,领悟真理,更是万万少不得的。领悟真理,就得有这么股精神:不达真懂,决不甘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