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老教授讲基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7
第2版()
专栏:

老教授讲基础课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备课一丝不苟
夜深了,四川大学绿杨村教师宿舍三楼的一扇窗户里,还有着明亮的灯光。数学系六十岁的老教授周雪鸥,坐在放着各种参考书的写字台前,正在对明天的“微分方程”课程讲稿作最后的润色。
那一页页的讲稿,写满端正小楷,即使有些解释性的词句,也一字不苟地写在上面。每页讲稿的字里行间,还划着各种符号,添加着许多写得更小的字句。老教授为这些讲稿花费了多少心血!
这是一段关于常系数线性方程求解的讲稿,连周雪鸥自己也记不清究竟修改过几遍了。去年讲授这课程的时候,他就作过新的修改。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过程仍然过于繁复,望着学生们困惑的面容,周雪鸥明白那一次修改并不成功。到底怎样既能简化这段分析过程,又能保持其理论上的严密性呢?老教授长久地思索着。
他翻阅了英、俄、德三种文字的有关书籍,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简化方法,并且不断地加以推导和修正。在终于找出一个比较简便易懂的解决办法后,他还把重新写成的讲稿交给一起工作的青年助教,请他再加以推敲。现在,就是连这段讲稿的文字表达形式,周雪鸥也一字一句地又一次作了润色。
周雪鸥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细致缜密的准备工作的。一个公式的是否推导,一个例题的是否列举,他都反复地考虑过和选择过,并且在事前推导和演算过一遍。即使是黑板书写的格局、次序,他也不当作纯粹的技术问题,总要在备课中加以考虑和安排。
我曾经看过周雪鸥讲授这个同一课程的几种不同讲稿。这位老教授担负这门课程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在他每一次的讲稿中,都可以看到许多新的增删和修改。他向我解释说,每一班学生,有每一班的不同情况,不看对象,不作准备,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果呢?微分方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我们的教学责任该有多么重!有人说,老教授驾轻就熟,用不着备课。其实,我倒觉得,每节课似乎都是一节新课,每讲一次课都有一次新的体会。要真正教好一门课,几十年的工夫也不算多呵!
充分运用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
历史系老教授缪钺[miào-yuè]讲授的中国古代史,是全校最受欢迎的基础课之一。
在缪钺讲课的时候,整个课堂显得多么安静。正好是大家预习时感到难于了解的一些典章、制度,缪钺在课堂上有重点地作了阐释;通过对难字、难词的读音、意义的讲解,学生们比较缺乏的一些基本知识得到了补足。有时候,即使看来简单的几句话,只要缪钺把来龙去脉一点,也能给大家许多意味深长的启发。
一次,缪钺讲到西晋占田、课田制度。他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不同见解,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西晋每人占田七十亩,是对农民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不能解释为均田;其中的课田五十亩,是国家据以征收课税的田亩数,包含着奖励开荒的用意。但是,缪钺并不只是简单地叙述这些结论,他从“占”字在汉、唐以来使用时的通常含义,从与占田课田同时颁布的官品占田制的规定,以及封建社会中一般剥削制度的情况,详细地阐明了得出这些结论的根据。他时常亲切地注视着全班学生,提醒说:“同学们,只有掌握多方面的材料,抓住其彼此间的联系,才能对史料作出正确解释。做学问,一定要详尽周密,决不能有一点马虎和轻率。”
这位老教授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刻苦踏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说:“教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牢固地学得各种基本知识,还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领会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探索到做学问的途径。”
虚心听取学生意见
上课的钟声响了。生物系教授雍克昌走上讲台,翻开讲稿,开始讲授《组织学》中的一章:细胞。
这位老教授态度从容,语言朴素。课堂上,学生们的精神非常专注,只听得钢笔尖在疾速书写的沙沙声。细胞膜,好像是比较枯燥的东西,但是听他讲来,却是令人很感兴趣。
细胞膜是否存在?各国学者关于它有哪些争论?作过一些什么试验?细胞膜有什么作用?细胞膜与年龄衰老的关系如何?细胞膜形成和变化的内在与外在原因是什么?这些原理在农业上如何运用?这些讲述,条理清晰,语言简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有时,他指示大家一起研究讲台旁边的大幅彩色挂图;有时,他又引导大家翻阅教材里的参考图件。讲完课以后,他便征求学生意见说:“今天讲授的速度是否合适?还有什么概念没有讲明白?请把意见告诉班代表。”
下课了。雍克昌没有马上离开教室,许多学生围聚到他身边,有的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有的反映了对教学的意见。
人们告诉我,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正是这位老教授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六十四岁的雍克昌,1935年就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组织学》这门课程。他这样对我说:“教然后知困。不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怎么能不断提高讲授质量呢。”
× × ×
周雪鸥、缪钺、雍克昌……。在四川大学里,有多少像他们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老教授呵!为了给学生们打好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谈到讲授基础课的经验,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只有热爱自己讲授的课程,对它有深刻的认识和深挚的感情,才能把基础课程教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