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在歌舞之乡看“麦昔若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28
第6版()
专栏:

在歌舞之乡看“麦昔若普”
谈风
逢着维吾尔族一年中第一个节日肉孜节(即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前夕,阿克苏镇公社党委书记和社长,邀我去参加迎接节日的社员晚会——“麦昔若普”。“麦昔若普”是古老的维吾尔语,意思就是歌舞集会。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农村中,不但青年男女是歌舞能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五六岁的儿童也都是歌舞的爱好者。
能参加歌舞之乡的“麦昔若普”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事。天刚黑,我赶到阿克苏镇公社,“麦昔若普”已经开始了。有五间房子大的会议室被三四百人挤得水泄不通,阿克苏县县长吐尼牙孜和县检察长也来参加了。由七个老鼓手、琴师兼歌手组成的乐队,正起劲地击鼓操琴、引吭高歌。场中有男对女,有老对少,伴着铿锵的手鼓声,翩翩起舞。场上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最惹人注意,她头戴“都帕”(小帽),连衣长裙直拖到地,外面披着长夹袢,完全是古式打扮。她踏着节拍、步伐轻盈地和一个小伙子对舞着,不管左旋或右转,前进或后退,几十分钟内,手不停挥脚不闲,却看不到一点倦意。
一曲接着一曲,一对挨着一对,轮到跳“刀郎”舞了,全场情绪更为热烈,“刀郎”是最古老的一种舞蹈,特点是鼓声铿锵,歌声高亢,舞步由缓而急,对舞的人含有竞赛的意思。这次出场的都是年轻人,他们三步一顿,动作鲜明有力,随着鼓声渐紧,舞步也越来越快,先是绕圈旋转,接着便是急骤不停的旋舞。一会,支持不住的人陆续退到场外,场中只剩下一对青年男女仍在不停地旋转着,能旋转到最后一个才算是优胜者。当对舞的人相持不下的时候,晚会的主持人进场同两人握手,表示对他们同样的敬佩,才结束了这次竞赛。
无论是跳“刀郎”舞或是别的舞,最费力的还是伴舞的乐队。他们一曲接一曲,琴鼓不停,歌声不断,只有熟记曲牌,满腹民歌和能即兴作歌的老艺人,才能担任乐手。因为“麦昔若普”上的音乐曲调,都是取自《十二木卡姆》大曲中,没有固定歌词,演唱者只看词句长短能与曲调配合上就行,因此,每次“麦昔若普”的歌词都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从翻译口中知道,今晚他们唱的有古老的民歌,有歌颂党和人民公社的新歌,更多的是歌唱的人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的诗歌。他们唱起来却口如喷泉,源源不绝,一个晚上连唱几十支歌,都不重复,当他们遇到高音难拔的段落,我看到鼓手挺身站起,举举手鼓,激动地高唱,周围的群众立刻被他的兴奋情绪感染了,扬臂尖声呼叫,在歌声中此起彼落,竟成了乐曲中不可少的和音,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把维吾尔族人民活跃的特点,烘托得一览无遗。这种呼叫一为鼓励乐手,二为歌声帮腔。
我正欣赏这热烈场景,突然有人在我背上轻击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个笑容可掬的姑娘,正把腰带举给我,这时我才发现,“麦昔若普”不光是歌舞,还有“敬茶”、“传腰带”、“传火柴”等多种民间传统游戏。因为跳舞的毕竟是一部分人,这些游戏可使所有在场的人都能参加;不会感到冷落。“传腰带”是一种表示亲近和友谊的游戏,拿腰带的人,只要用双手把它伸向任何人(一般是朋友和熟人),或照他的背上抽打一下,对方便立刻站起来,伸出双手,但不能就接带子,两人各旋一个圈;如果拿腰带的人又在对方背上击了一下,还得再转一个圈,打的越多越表示亲近,被打的人也越高兴。我看到公社社长艾买提拿到腰带时,用力在他老父亲背上打了一下,老人笑嘻嘻地站起来,急忙转了一个圈;才接过腰带。这样一个传一个,直到晚会结束才停止。传腰带的另一方式是对诗,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举着腰带,悄声说:“沙枣花儿虽小香味长,愿我们的情谊像花一样芬芳。”说得姑娘红了脸。有一个老太太拿着腰带对县检察长说:“门前一棵树,是大是小说法不一样,检察长一看,就知树的短长。”这是赞扬检察长公正无私,检察长慌忙道谢,他祝老人身体健康。
同时进行的“敬茶”游戏,是和“传腰带”类似的表示友爱的活动,也要对诗,敬茶人一手擎双杯,先把上面的杯送给对方,然后再说一首诗,被敬的人回了诗才能喝茶。除了敬客,青年男女对这项游戏最感兴趣,他们爱互相对诗,表示心意。
我同大家踏着月色离开舞场,“麦昔若普”余情移到了街上,有人在踏着舞步走路,满街是散会群众的歌声、欢笑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