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09
第6版()
专栏:

  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
在旧中国大多数的儿童是不被重视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孩子们,经常挣扎在饥寒病患的死亡线上。打胎溺婴和卖儿女在中国旧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贫苦儿童流浪在街头没有人照管。据统计一九四六年北京市儿童死亡数有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四个。上海市在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一个月里被丢弃的小孩死尸就有一千三百个。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劳动人民的儿童是不幸的一群,他们所受的苦难是很多的。
在新中国特别是老解放区,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妇女也纺线、织布参加农业生产,大家有吃有穿,生活得到了改善,毛主席曾经提出“人兴财旺”的口号,就是说人民不仅是要做到丰衣足食,而且要生了孩子都能养活。人民政府明令禁止溺婴堕胎,“私生子”被承认有合法的地位,不许歧视虐杀。在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区,儿童也享有土地权和其它财产权。据华北哈里逊医院的统计,来治妇科病的农村妇女,百分之百是为了要生孩子。各解放区人民政府都订有保护妇女生产育儿的条例,规定了各机关孕妇产前产后的假期,给妇女一定数目的生产和育儿的费用等等,并且鼓励开办托儿所。在城市里的流浪儿童,人民政府把他们安置在教养机关里,给他们衣食住和受教育的机会。北京的市立育幼所,解放以后经过整顿,伙食改善了,儿童们被组织起来了,过去的乞儿今天参加了识字班、自治会,开始走上了健康愉快的道路。
在人民政府的号召和协助下,各地妇女积极从事儿童保育事业。一面普及妇婴卫生,训练和组织接生员、医疗队,分布到各农村,改造旧接生婆,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提倡公共卫生,救治害病的孩子。唐县六区水羊村,有个姓张的媳妇,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害脐带风死的,当她生第六个孩子的时候,正好有新的接生员在他们村里帮她接生,产妇和孩子都很平安,他们夫妇俩看见人就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
在敌人封锁,扫荡、破坏,和医药、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解放区还是注意了保育事业。学校、机关、工厂和部队都先后成立了半托或者全托的儿童保育机关,集中力量保卫孩子,给儿童较好的衣食,注意营养和卫生,实行严格的预防传染病的制度;同时,在紧急的时期,许多保育员仍然积极英勇地坚持了工作,对孩子们充分发挥了大公无私的母爱。比如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保育员为孩子们输血;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保育员背着孩子翻山涉水;当敌机扫射的时候,她们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掩护孩子。在敌情紧张的时候,每个人带着一两个孩子分散到农民家里隐蔽起来。胶东有两个保育员,当敌人扫荡到村子里的时候,她们抱起孩子躲在树林里,不管寒风大雪,解开棉衣,把孩子紧紧地裹在怀里一天一夜。在战争的环境中,在落后的交通工具下,山东省托儿所带着一百多个孩子,从一九四六年九月到一九四八年秋天的两年中,在中共和人民政府的整个布置和帮助之下,曾经作了七次艰苦的转移,经历了五个战略区,一共走了五千多里路。洛杉机托儿所在被敌人封锁九年的乡村环境中,没有病死过一个小孩。
在解放了的各大城市,正在积极恢复、改进和开办工厂托儿所,工会女工部和妇联福利部协力到各工厂,帮助改进托儿所的工作。在天津和上海,解放后的两三个月中间,有些工厂的托儿所扩充了房间,增加了年青的保姆,购置了医药卫生用具,设立了隔离室,发动保姆给孩子们喂开水,补充乳儿食品,给孩子们擦汗,洗澡,洗尿布等,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发育,逐渐解除了女工们的实际困难。
工厂托儿所办好了,确实可以减轻有孩子的女工们的负担,提高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象上海中纺十厂一个女工,自从解放以后,因为托儿所工作改善了,她对孩子放了心,生产量就从每星期二十七个折实单位底薪的报酬,增加到三十一个单位。大连鱼网工厂托儿所的徐凤英带着两个孩子,每天只能织三十扣网,把孩子送进托儿所以后,最初是织八十扣,后来一直织到一百多扣了,她当选了劳动模范。据鱼网总厂托儿所的统计,九十五位母亲自从把孩子送进托儿所以后,工作效率平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四,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北京解放以前,原有公立托儿所三处,私立托儿所六处,寄托儿童四百四十三人,解放以后到九月为止新增加的公立托儿所有二十处,私立托儿所十二处,寄托儿童一千二百四十人,比解放以前增加了三倍半;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四个城市原来一共有托儿所二十九处,现在已经增加到八十一所,寄托儿童总数是三千六百四十九人。
除了积极推动和扶助各机关成立托儿所以外,对于私营托儿所和儿童保育的群众团体,凡是诚心愿意为儿童保育服务,有工作表现的,全国妇联福利部就和他们联系,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今后的保育工作方针是:提倡在工厂机关和企业部门为女工和女职员成立日间托儿所,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全托的保育机关,照顾烈士遗孤、父母远离或者母亲工作过于繁重的孩子;培养保育人才,着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训练,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办保育训练班或者保育学校。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举办小型的日间托儿所,以求普遍。
                    (新华广播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