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井陉第四发电厂的工人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1-09
第6版()
专栏:

  井陉第四发电厂的工人学习
吴殿荣
井陉凤山第四发电厂的工友们,在自觉自愿地基础上,努力地学习着政治、技术、文化等课程。在课室、在机房,随时随地利用工作余暇来进行学习。回到家里也和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这种情绪在学校中是罕见的。
通过了学习,工友们掀起了生产的热潮,节省下大批的材料,降低了发电成本,使每度电需煤一·九公斤的成本降低到一·二四公斤;因为政治觉悟空前地提高,工友们都拿出主人翁的姿态来管理自己的工厂,就以目前贯彻民主化运动来说吧:全厂九十多个人提出一百○六条建设性的意见,福利一项仅仅七条,充分地发挥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精神。因此要想搞好人民的企业,就必须搞好工人的学习,首先是政治学习。
但是这种成绩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的。
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此地工人多,分散居住在附近乡村。在他们的觉悟尚未提高以前,他们认为这是浪费光阴的事情,因为下班后他们还要回家去种地。其他如工作时间的不同(多系运转班),师资、教材等等问题都接踵而来。三月间,电灯公司统一领导之后(从前归井陉矿),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学习,教育职工,但是面临着的种种困难,用什么方式去教育呢?
五月间领导干部抓住拆修三号发电机的机会,发动工会各小组讨论是否需要学习,结果有了答复,就是要学理论,学习气压真空、以及运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是就决定了先学技术,聘请梁沈二位工程师担任讲师,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这样继续了三个星期。虽然讲师尽量避免数学公式,只介绍浅近的原理,累的满头大汗,但是因为工人程度的不同,文化和数学的根基太差(有二分之一是文盲),听得懂的只有十分之三,于是人渐渐少了,有的直想睡觉,双方都不感兴趣,终于垮台了。
总结此次失败的原因:(一)工人要求过高,犯了急性病。(二)事先没有具体的调查实际情况。(三)没有发现学习积极的中心骨干。(四)不应采取上大课的方式。
针对以上缺点,召开了扩大干部会议,进行检讨,并发动工会各小组讨论,拿此次失败的教训教育职工。后来决定先开始调查工人的程度,印出征求意见书,并请出十位对学习热心的工人协助工作。按照文化程度、工作时间的不同,编成四组;每周三堂文化课(算术与识字),一堂政治,一堂唱歌,修理股工人每天多学习一堂算术;由干部分担教员(我们是七月底来到四厂实习,八月初配合厂方干部教课)。并由工会买了许多石笔、石板、日记本、铅笔、工人识字课本等等。
这样便开始了第二次学习,出乎意外地顺利,学习情绪异常高涨,都对学习有了信心。不识字的老工人每天规定学两个至四个字;技术课采取漫谈方式,讨论汽机锅炉故障处理办法,交流经验并结合实际研究正在大检修中三号电机找平衡的试验法等。大家对学习都发生了兴趣。
六月末青年团正式公开了组织,对学习起了骨干和核心作用。在尊师爱徒的口号下,团结并鼓励了年老的师傅们。青年团员张贵清每晚自动到厂内找教员补习算术;杨凤小、高宣英利用砸煤休息时间在铁板上写字;修理股的老师傅刘占山、曲瑞更等一有功夫就写“旋床”“铣床”等应用名词;锅炉汽机的老工人练习写“负荷增加”“现在良好”等信号灯上的标帜。总之,都是学了就能用的东西。此外教员们也经常地开联席会议,检讨缺点,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指导员杨万益号召大家首先要“检讨自己,不要怨别人落后不进步,谁不想学好呢?”因此教员们经常地改进教学方法,用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提高自己,总务股长并亲自发掘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因此工友们的情绪更提高了。到现在刮大风下大雨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学习。
总结这次学习工作,获得以下几点经验:
(一)组织学习时,应该着重启发教育工作,应该是自愿的,而不应采取强迫方式。政治课最好过一个时间再添,要适当纠正少数青年工人的急性病。
(二)制度的建立;建立考试制度,奖励成绩优良者,鼓励成绩不好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考勤制度;但这些制度不要操之过急,应该等到学习情绪进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举行。
(三)学习与工作结合:如上算术课不要单纯依靠书本,应该使他们学完后即能用。如体积的计算、怎样计算马力、计算用电量,以及一张铁板能作几个水桶等等。上识字课给工人注解生字时教员要耐心地解释,并须贯彻民主方式,鼓励大家多提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