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马克思怎样阐述资本运动过程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04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怎样阐述资本运动过程中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
王学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过程,其目的在于阐明这一运动过程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其必然性,即其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由货币到商品,由商品到货币(G—W—G)。商品流通是资本运动的出发点,资本家在流通过程中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进入生产过程,然后再由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到分配过程。周而复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生产过程之前,先从流通过程的角度分析了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指明资本成立的首要前提是劳动力变成商品。
资本的运动过程从其本质方面,即从剩余价值的运动过程看来,是由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再到分配过程的运动过程。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根据资本的运动过程,同时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分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现在不谈)。
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生产物采取商品的形式。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所生产的商品,不同于简单商品,而是资本主义商品。马克思为了阐述资本主义商品,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里,首先从简单商品分析开始。从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上看来,先有简单商品经济,后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低级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再从简单商品的分析看来,其中包含着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的基本因素,它是资本主义商品的原始的、细胞的形式。因此,从简单商品分析开始,是历史地、论理地了解资本主义商品,是从发展过程上、从基本上来了解的。
马克思研究分析商品(简单商品),指出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质。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制造商品的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来的。马克思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他在《资本论》中一贯地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
他研究商品(简单商品),指出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他研究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出其必然地产生货币,并指出货币流通规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发展,当货币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时候,货币就变成资本,货币所有者就变成资本的所有者 。
在第二篇里进而分析资本。他首先分析的资本,并不是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而是各种资本中的基本形式,产业资本。
马克思分析资本(产业资本)首先是从其生产过程开始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密切联系着,形成不可分离的统一。但他为了了解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研究的是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而将流通过程舍象掉的生产过程。因此,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是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抽象的了解、纯粹的了解,同时也是从其自身来基本地了解。
资本的生产过程,总的说来是社会总资本的生产过程。社会总资本是由个个资本形成的,其运动情况是复杂错综的。马克思为了了解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复杂错综的情况,并不从社会总资本分析开始,而从其构成部分的个个资本的分析开始。但个个资本既是社会总资本的构成因素,在一定程度之内,是可以代表社会总资本的(即对于个个资本的了解,是对社会总资本的抽象的了解)。
马克思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从劳动的二重性的角度来看的。他指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由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两个因素构成的。“劳动过程,我们只把它表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时,是一种有目的的产生使用价值,使自然物适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久的自然条件,所以和人类生活的各种形态无关,在人类生活的各种社会形态上都是适用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支出与被剥削的过程,是剩余价值、剩余生产物的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的历史地规定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和过程中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的二重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系着的。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一方面生产力起着作用,另一方面生产关系起着作用,总地说来,二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当然,资本的生产过程不同于简单商品的生产过程,它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延长的过程,价值增殖的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指出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他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史的发展上先分析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接着分析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历史的方法,也是论理的方法,同时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以后又分析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统一。
他详细地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来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在分析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第三篇里,从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两个构成要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生产资本)的两个构成要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有关劳动时间的各方面的问题,劳动日的若干方面,来分析说明资本家在劳动生产力不变条件之下,如何延长劳动日生产绝对的剩余价值。在这一篇第九章里,他指出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和规律。其第一个规律,是一个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所投下的可变资本乘剩余价值率。由第一个规律引伸出第二第三个规律。第二个规律是资本以剩余价值率的增加来补偿可变资本的减少。第三个规律是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之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所投下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例。在阐述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第四篇里,又从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分工(复杂协作)与工场手工业、机器与大工业的三个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阶段,来看资本家在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之下用什么方法,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对地增加剩余价值。在这三、四两篇里,我们通过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的阐述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怎样起作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如何产生着、展开着。
马克思阐述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之后,当作这两个过程的结合统一,当作其理论的总结,又在第五篇里阐述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统一。
在这一篇的第十五章里,概括地说明了绝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和相对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的作用。在这一章里,不只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并且分析劳动力的价值、价格与剩余价值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接着在第六篇里阐述工资的形式及其规律。在这第六篇里研究工资,首先是当作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一个因素来研究的,即研究资本家怎样支出可变资本,以工资的形式来进行剥削。
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其本质看来,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用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事实材料来说明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或贪图暴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尽可能大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和动机。因此我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到第六篇里,不只是看到关于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表述,并且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活生生的作用。我们不只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复杂现象,看到其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作用,并且看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以怎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资本主义生产实际的活生生的结合。
资本的生产过程,不只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并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资本为了生产自身,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不能全部用于个人的消费,必须有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化,积累为资本。马克思在第七篇里阐述资本的积累过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阐述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如何表现,如何展开;在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又阐述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如何继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剩余价值生产的增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增加,资本积累就增加起来。他分析资本的积累过程,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首先分析简单的再生产。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只是再生产商品,不只是再生产剩余价值和再生产资本,并且再生产资本关系自身,即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
马克思接着分析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他指出:商品生产越是由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规律,就以同一程度,越是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而将其中一部分资本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最后为高级社会准备物质的生产条件,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作用。马克思把资本家这种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叫做资本家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实存权。当然,这是和封建时代的地主比较说的。他同时指出:资本家的相互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当作外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个个资本家,强迫资本家积累资本,扩大资本。
马克思又分析决定资本积累的几个因素:(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劳动生产力;(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4)垫支资本的数量,指出其规律性。
他进而分析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于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和走向高度化,反映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总的说来,反映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这同时也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在这里,他用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许多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资本的积累过程与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没落,而较高级的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生。他在这里不只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并且总结了第一卷。从第一卷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阐述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成立、发展、死亡并向高级经济形式过渡的必然性。

资本的运动过程,由生产过程进到流通过程。但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二卷里所分析的资本的流通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流通过程。他是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分析的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统一的资本的流通过程,即以生产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规律与实现规律作用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不只是分析个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并且还分析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阐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不只是从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来看资本的运动过程,并且深入地来看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因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已在第一卷分析过了,所以在第二卷里分析的重点在于资本的流通过程(狭义的流通过程)。
他在第二卷里,也和在第一卷里一样,把资本当作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阶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来看的。他不只是看资本的构成,并且看资本如何在流通过程中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并要通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是三种资本形式的循环统一,三个运动阶段的统一。考察资本的循环属于第一篇的研究范围。第二篇是把资本循环当作周期,当作周转来考察的。在第一篇里,主要地是考察资本在其变形循环中,有时采取,有时又抛弃依次继起的各种资本形式。在第二篇里,考察的是各种资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是怎样川流不息地继续循环着,发挥其机能。
在第一、二两篇里,所考察的是个个资本。第三篇里所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从构成方面看是由个个资本算术总和形成的。从运动方面看是个个资本运动代数的总和。个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联系、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并且在联系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其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起着作用。不用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之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规律,是通过盲目自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在第一篇里指出: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不间断地循环地进行的,由前一阶段次第进入后一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形式。其每一变形,是这资本形式循环的开始,又是另一资本形式循环的中间阶段,并且是其他资本形式的循环终结。他把资本的循环比喻为不断旋转的圆圈,其中任何一点,都同时是出发点和复归点。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三种资本形式的再生产形式,不只是同时并存,并且又是连续地、不中断地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部门之中,都是三种资本形式同时存在。资本家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增殖资本价值,为了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殖的价值,必须注意资本的三种形式,经营的三个方面。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在其连续性上,既是三种资本形式循环的统一,又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其中每一个资本循环,都是其他资本循环的条件。在三个资本循环统一中,资本运动过程的连续性,才能实现,才不至于中断。
马克思对产业资本循环的分析,首先是从货币资本循环的分析开始的。从历史上看来,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从理论上看来,货币资本的循环分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的出发点,这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反映。
他分析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从劳动二重性的观点来分析的,既看到其使用价值的方面,又看到其价值的方面,并且在循环过程中,剩余价值如何生产出来,如何得到实现,达到其循环的目的。
他分析货币资本的循环以后,接着分析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他从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来研究这三种资本形式,同时也是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来研究的。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货币资本的循环,是最抽象的,生产资本的循环比较起来是具体的,商品资本的循环,又是更具体的。从产业资本的运动看来,货币资本的循环为生产资本的循环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循环又为商品资本的循环准备条件。这三个资本形式形成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因此,他在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时候,已经联系到其他资本形式,即在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时候,已经打下分析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基础。不用说,在详细地分析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时候,又联系到货币资本。
马克思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式以后,接着就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式的统一。他指出了产业资本循环各个部分在运动过程中的连续性、联系性、并存性,即其运动的规律性。他又从流通时期和流通费用的角度上来考察资本的循环。
在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基础上,在第二篇里又分析产业资本的周转。产业资本的周转,是把产业资本循环当作周期反复来考察的。在这里阐明资本的各个不同的构成部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周期的循环。在这里,同时又研究:劳动期间与流通期间不同长度的情况与条件,以及资本循环期间和各种构成部分的种种比率,对于生产过程的范围、剩余价值年率的影响,对于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
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在资本循环与周转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本形式的互相联系性、连续性、并存性,其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率;同时又指出,如果其中一部分运动停顿,这部分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影响其他部分资本的循环。这种情形继续到相当时期,全部过程就要停止。
在第三篇里,是从社会总资本来考察资本的运动的。这就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部分现象来考察,而是从其整体现象来考察,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个个现象来考察,而是从其大量的现象来考察。马克思给我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如何进行生产,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之上如何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生产部门之间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时相互之间如何保持比例关系,剩余生产物、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如何积累,社会基金如何形成与使用等等的原则,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自发的、盲目的生产,其流通是自发的、盲目的流通,这种生产与流通的自发性、盲目性达到一定程度,就爆发而为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社会的生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结合其他矛盾的总爆发,并且是这些矛盾的强力的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规律不发生作用。相反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规律,正是通过自发的、盲目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起着作用。通过经济危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与经营的破坏,才逼使其比较地适应客观的比例关系。这正证明: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作用着。由于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们不能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必然性,盲目地从事于各种经济活动,社会经济必然不断地受到破坏,并且周期地爆发破坏性的经济危机。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们经济活动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的结果,同时又是这客观的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资本的运动过程,由流通过程进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而告终结。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各种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具体活动、参加资本生产的结果的具体分配的过程,即各种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从事活动、具体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由生产过程(直接的生产过程)进到流通过程(单纯的流通过程),再进到分配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阐明资本的运动过程,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的方法,由第一卷到第二卷,再到第三卷,逐步进到资本的运动过程的具体方面。因此,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阐明的,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具体情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时候,只谈到产业资本家如何生产剩余价值,如何在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剩余价值。这是抽象的看法,所研究的产业资本家,是尚未分化的产业资本家。事实上,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从事活动的,除产业资本家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家、生息资本家、银行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这些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从事各种经营和其他经济的活动,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因此,我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可以看到在比较具体、比较复杂的资本运动过程中,剩余价值分配规律怎样在各种资本以及土地所有之间起作用,也即怎样在不同的资本部门以及不同的土地所有部门中起作用。
他在第一篇里,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在这里首先从成本价格与利润的分析开始。他指出:成本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在研究利润率之后,又研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指出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接着他又研究: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日、节约劳动条件、实行劳动协作、提高生产技术等办法,来节约所使用的不变资本,以及原料价格的变动对利润率的作用。这是第一篇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篇里研究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第一篇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形式的变化,剩余价值也就神秘化了。这是剩余价值转化的第一阶段。在这第二篇里,研究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量的差别,这是剩余价值转化的第二阶段,同第一阶段比较起来,情况又复杂了。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结果,是各种资本互相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形成同时形成平均利润率,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在资本家们相互竞争条件之下,各种资本分配剩余价值得到平均利润,是一种趋势,是不断变动中的平均。利润率变动的规律,对于平均利润率(一般利润率)同样是适用的。他进而研究资本家们相互间的竞争怎样影响市场价格,如何追求剩余利润。
在第一、二两篇里研究利润的本质与利润率的变动规律之后,又在第三篇里研究利润率变动规律的另一方面,即利润率倾向下降的规律。这是资本积累过程的一种倾向,并且是与经济危机有联系的。他不只研究这个规律自身,并且研究阻碍这个规律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个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一方面有利润率倾向下降规律的作用,同时又有阻止其下降的各种因素的反作用。他指出这个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过渡性,其内在矛盾的展开如何孕育着这种经济解体因素,以及生产条件变为一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因素。
马克思在这第一、二、三篇里,研究利润和利润率的形成与变动的规律之后,进而就研究产业资本的分化形式: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银行资本和商业利润、企业利润、利息,并研究土地所有和地租。这是第四、五、六篇的研究对象。
在这三篇里,又分章研究商业资本、生息资本、银行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及土地所有者的活动,看这些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如何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并从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他们如何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均衡化。商业资本是在流通过程中运动,并不参加生产过程,因而不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商业资本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扩大市场,促进资本家间的分工,扩大资本的活动范围,间接帮助产业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增加利润率。
商业资本通过购买价格和出卖价格的差额,获得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参加流通过程,需要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单就纯粹的流通费用上看来,其支出也起着剥削商业劳动者,为商业资本转化剩余价值为利润的作用。他又接着考察商业资本周转所起的各种作用。这是第四篇的研究范围。
在第五篇里考察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和其本质、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利率的变动、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和神秘化、信用关系、银行资本的构成和其业务等等问题。通过这种种的研究来看货币资本家怎样把货币当作资本借给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在这些机能资本家手中当作现实的资本来使用。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把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当作利息付给货币资本家,到期归还原本。资本家分化为机能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于是利润也分裂为企业利润与利息。因此,生息资本的形成,资本更神秘化了。
生息资本的形成与发展,扩大了资金信用与商业信用。银行资本是生息资本的发展形式。银行是机能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的媒介,但银行除存款、放款外,并发行钞票、票据,经营其他各种金融上的业务。由于银行的成立与发展,也更发展了资金信用与商业信用。
信用事业的发展,更促进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中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直接结合的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现实机能的资本家转化为他人资本的经理人,资本所有者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资本所有权和它在实现再生产过程内的机能完全分离,管理人的机能和资本所有权完全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最高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生产资料向共同生产者所有、向直接的社会所有过渡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是和资本所有结合的再生产过程上的一切机能向共同生产者的机能、向社会的机能过渡的物质条件。
在第四、五两篇里,马克思不只是考察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作用,并且联系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家们的盲目经营、盲目活动,必然地形成生产过剩、交易过剩、资金过剩、信用过剩。当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又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第六篇所考察的,是剩余利润转化为地租的问题。农业资本家投资经营农业生产,获得剩余价值,从其具体形式说来,获得利润,因为农业资本家是租借土地来经营的,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一定的地租。因此,地租是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即其利润的一部分。这种地租共有两种:一是级差地租,一是绝对地租。这两种地租又是有联系的。级差地租又分为由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第一种形式,和由投资数量增加而产生的第二种形式。绝对地租是以土地私有为基础。除农业上的地租以外,还有建筑基地地租、矿山地租等。由于地租,又产生土地价格。第六篇所考察的,就是这些内容。
马克思在这一篇里考察级差地租的第一、第二两种形式,特别详细地考察其第二种形式。他指出级差地租是剩余利润的转化形式,并阐述决定这地租的规律。地租不只是土地生产物价格上涨的时候可以增加,并且土地生产物价格下降的时候也可以增加。资本主义式的土地利用,不只是由优等地走向劣等地,也由劣等地走向优等地。
由于土地私有形成的独占妨碍着资本的自由移动,其结果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生产物价格在一般价格以上,妨碍着利润率的平均化,因此就产生绝对地租。
马克思在第四、五、六篇里考察利润的各个特殊形式和其变动以后,接着在第七篇里考察各种所得和其源泉。在这一篇里所研究的各阶级的关系,是第三卷的结论,同时也是第一、二、三卷的结论。他在这一篇里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三位一体的公式(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这些经济因素必须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上来理解。他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分配关系的一致性,相适应性,正如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过渡性那样,分配关系也具有历史性、过渡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向广深方面发展的结果,必然地由一个较高级的社会形式来代替。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是怎样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阐明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的规律)的。同时也可以由此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成立、发展、死亡和向较高级社会经济形式过渡的规律。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由于这种规律的阐明,马克思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使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同时,由于《资本论》的著作,不只是建立了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并且为建立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要充分注意、好好地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