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当代愚公——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06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当代愚公
——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
本报记者 金凤
立志拔去
 穷 根
雄伟险峻的秦岭,横亘陕西中部。
秦岭中部的丹凤县东南四十里深山地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一百四十八条大大小小的山沟里,住着一百四十二户人家。这便是丹凤县月日公社马炉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十多年来开山劈石、修造田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变山区面貌的地方。他们坚持不懈的斗争,取得了连续十年粮食稳定增产的巨大胜利。
这里山高沟深,石多土少。土地,硬是一点点从石山上挤出来,用镢头一点点刨出来的,这里五分,那里几厘,只能点三、五棵包谷的地他们也不放弃。可他们一开始,就连镢头也没有。
那是1950年的春天,解放了的刘西有浑身是劲,牢牢记住区委书记教他的话:人穷心红,走在头里。他召集了村里的小伙子商量组织起来闹生产,立志拔去穷根。只是,他们这个马连台村就这么穷:八户人家七户讨过饭,八个小伙子,三对半是光棍汉,要饭的到了马连台,也要说声可怜,临走扔下两个黑馍馍给马连台的娃吃!变工队要上山开荒,硬是没有镢头!困难挡不住刘西有这样的铁汉子,他和李新智两人,径奔百里以外的赵川铁厂,给人背矿。铁厂离矿山四十来里,别人一天背一回,刘西有一天背两回,整整苦干十天,挣回八十七斤生铁。有了铁能打成镢头吗?不,一贫如洗的马连台农民一没有打铁的炭,二没有给铁匠的工资。刘西有又跑到几十里外的一家富裕农民家去做工,换回打铁的煤炭。铁匠的工资也是用工换的。终于打成了十二把镢头。十二把镢头,就是他们向石头山开仗的第一批武器,刘西有对大伙说:“过去打仗是夺回枪,如今打仗,要夺回粮食!”
扛着镢头,他们开山劈石,在岩石上打下楔[xiē]子,挖下石皮,大石头垒成石坝,小石片打碎放在地里,冬天冻、夏天晒,碎石变成粉末,他们再挑上一担担肥料,慢慢变成土地。岩石上有一点点土的,取下来和碎石一起翻成斜坡地。就这样,从冬到夏,从夏到冬,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一镢头、一镢头地向石头山顽强地进攻着。别的农民总要过了正月才下地,刘西有他们正月初六就上山。每人怀里揣着一把炒面,天亮上坡,断黑回来,一天赶出一天半的活。七月太阳晒得正猛,一般农民要挂锄歇夏,刘西有却说:太阳把石头皮晒软了,正好挖它!一年一年过去,马连台的八户变工队发展成十一户的初级社,又发展成一百来户的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刘西有领导的群众愈来愈多,他们向大自然开仗的手段和力量也愈来愈大。他所住的马连台,1949年只有四十来亩荒芜的山地,十几年连续苦干之后,这里已经有一百一十多亩耕地,大部分一年两熟。整个大队从1956年以来扩大了四百二十多亩耕地,去年一年他们就从山上和沟底扩大耕地二百三十多亩。
我随着刘西有出门就上山,下沟,翻过一道山梁,看到马连台的男社员正在一面土石坡上斩畔垒坝。土石坡的东半面和下边已经整修成整齐的梯田,种上了小麦,现在他们正在向顶层发展。生产队长刘西山是西有的哥哥,也是西有的好帮手。只见他像建筑工人打地基似地,熟练地把一块块大石头垒在下边,小石头垒在上边,大大小小的石头垒得整齐而且结实,形成这块小小土地的一堵坚固的围墙,挡住山上下来的泥土和碎石。西有的兄弟西发刚满三十,年轻力壮。他抡起牙齿镢咬住最顽固的大青石不放,一点点把它啃了出来。钢铁打的镢头碰着大青石,迸发出点点火星。虽然是初春天气,高山的气候还很冷,小伙子的棉衣已经湿了。就是这样长的牙齿镢,消磨得也快。刘西山指着地上一把镢头告诉我们:“这是去年打的,重十二斤,如今只有七斤了。”不到一年,磨掉五斤!这样看来,铁杵[chǔ]在这里磨成针,也不消多长时间啊!
失败了,不泄气,从头再来!
不能设想刘西有他们向大自然的进攻能够十分顺利,万无一失。他们遇到很多困难,遭遇过不止一次的失败。但是刘西有抱定一条:失败了,不泄气,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能够改善群众生活的事情他便坚决去干,刀山他也敢闯!
1957年冬天,康沟的群众在沟里修了一道顺河的石坝,准备淤一部分土地。邻近的东坪农业社有个老农赵云山懂得治沟垒坝,他找到刘西有说:“康沟那堰垒瞎了,沟里修顺河坝,水挡不住,会漏下去,地淤不住。要从横里闸沟,修起一道道拦河坝才行。”西有马上带了社里有经验的老农王思启,重新察看地形,重新发动群众在康沟下面垒了六道石坝。1958年的春天,山上连发四次大水,大水把这些石坝以及其他生产队修的十三项小型水土保持工程全部冲垮了。不少石板地上薄薄的土层被水冲掉,只剩下光石皮。西有伤心极了,气得在床上躺了一天。他觉得自己没有本领,想关龙没关住,反叫人家一尾巴扫了个稀烂,白白浪费许多劳力。很快,他又想到一百多户人家如今都用眼睛瞅着他,不能碰到困难就灰心丧气啊!他重新坚定起来,赶紧领导社员先往石板地上运土,连着三次抢栽红薯。麦收时地委检查团来到马炉,地委农工部的一位部长看了这些冲垮的石埂石坝,对西有说:“治山要先治坡后治沟,治沟要先修支沟后闸干沟,闸康沟的石坝从上面修起,就不容易被水冲垮。”西有这才明白:过去治沟没有摸到门道,怪不得治瞎了。他马上接受了意见,组织了二十几个劳力,由西山带队,在康沟上面垒了十三道石垒。算起来,这已是第三回治理康沟了。
1959年秋后,马炉大队党支部决定彻底治理康沟。大队经过仔细的勘察和设计,预定要在康沟闸四十八道石坝。天寒地冻,下起一场大雪。社员们在冰天雪地中凿岩开山,垒起石坝,劳动十分艰苦。大队把所有垒坝的能手集中起来,党支部把所有党员调到康沟来,无论放炮、抬石头、垒坝、做饭各方面都有党员带头。刘西有这时正生着严重的胃病,专署医院和县卫生院都要留他住院治疗,他一想到康沟的工程,心急火燎,哪里能安心下来。他抓了几付药,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直奔康沟。到了工地,他二话没说,动手就和社员一起垒坝。他很快便发现工程的质量不高,有人图省事,把不结实的沙石垒在下边,坡度也不符合要求。他和负责修坝的刘锡富商量以后,召集大家讲话,他讲到闸沟垒坝是百年大计,是给咱子子孙孙干的基业,一定要讲究质量;他又讲到沟闸好以后能淤三十来亩地,多打好几千斤粮食,康沟队的社员翻了身,全大队也增加收入;最后他要大家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把工程的质量保住。社员们看着西有那蜡黄的脸,非常感动,好多人都说:‘你的病这么深沉还惦记着工程,强自挣扎着来;咱们一定多用心思,保险修得叫你满意。”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总共有二里多长的四十八道石坝全部修起。1960年春点了包谷,收了四千来斤。
现在,我们来到康沟,只见一道一道的石坝,小的一二丈长,大的有几十丈长,顺着康沟延伸上去。从山下往上望去,宛似一道道白玉阶梯围绕着翠绿的康沟一直送上天去。走近一看,每一道石坝都是成千上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块,一块块垒起来的。这真是给后代子孙打下的好基业!现在沟里已经淤起二十六亩多地,比康沟原有的耕地扩大一倍多。这些地已经种上洋麦,长得一片葱绿。过去年年闹缺粮的康沟,从1960年起真正翻了身,七户人家六户有了余粮。
我这一代干不完,娃要接着干下去!
1950年西有参加了丹凤县召开的劳模会,听到县长号召山区群众多种桐子,说这种树长得快,四年便收,又能保持水土,多打粮食。西有住的村子马连台和附近一些山庄,周围的山都是光秃秃的,不仅庄稼种不好,山区人家连烧柴也困难。刘西有一听领导上提倡种树,觉得正符合自己的心意和群众的利益。他马上动手去办。1951年的正月,西有冒着大雪,赶到三十多里外的雷家坪换了四升桐子,兴匆匆拿回来分给全村人种。不料大家都很冷淡(这时群众一心只顾弄吃的,哪里能看得那么远),就他哥西山和李满堂要了点桐子种上了,别的人却拿桐子去点了灯。尽管如此,第二年县里号召种松树,西有仍然耐心地向大家宣传种松树有柴烧,能盖房,大伙还是不听。他却全不灰心。正月初六又冒着大雪,上北勾岭挖了三百多苗松苗,连夜挑回栽上。1954年他家准备盖房,附近山上没有木材,他跑三十里外去抬木材。运一间房的木材,要花五十个工。他盖四间房,光运木材就花了二百工。木材压在肩上,沉沉地走三十多里山路,也累得慌。这时候,他想起村中李新智在1953年盖五间房,修三间房的木材,全是新智爷爷留下的松树。西有便把他和新智盖房的难易当作活教材来教育大家:“前人栽树后人凉,老汉栽树娃盖房;种了树有多么方便,没有树又该多么作难。”这一年,村中的人动起来了,在后坡栽了一千五百多苗松树。
刘西有几年来的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社员,他栽的桐子和桃树都已结果,松树也长有好几尺高。现在,大家都明白植树造林的好处了。春秋两季,只要领导上一布置,社员们便一齐动手。从1951年西有种桐子起,一直到今年春天,这个大队一共造林二千五百多亩。走出西有的大门,便可看到马连台的村边坡上,满坡都是桃杏李树,现在正花开似锦,这几年也结了不少桃子李子和杏子。我们随着西有走过各个生产队时,只见这边山坡上松柏成行,那儿是核桃沟和桐子林。尤其惹人喜爱的是山萸[yú]树(一种中药材),这几年一共造了一千多亩,1955年栽的现在都开花结果了。去年已收了三千多元,三十年后大盛,一株树能收入一百来元。试想一想他们种了十万多株,以后该有多大的收入呢?
我们站在马连台的高坡上,看着马连台几十间新盖的青砖瓦房,看着那从石皮崖上打出的层层如画的梯田,看着那满山坡的松柏桃李,回顾着刘西有和他的伙伴们十多年来走过的战斗的道路,感动和振奋的情绪,如波涛起伏,久久难以平复。但是,刘西有对于未来的道路,对于彻底改变马炉面貌的事想得更多更远。他亲着儿子的小脸,眯起双眼笑着说:“我干不完的事,娃要接着干下去!”孩子的小脸笑开了,笑得比盛开的桃花还更鲜艳漂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