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草原日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07
第4版()
专栏:

草原日出
谢树
屋里的陈设虽然简单,墙上,却挂着一幅色调浓郁、气势浑博的水印国画《万古长青》。画幅上,两棵跌宕[dàng]生姿的古松,一轮喷薄滚圆的红日,苍蔚中见猷劲,蓬勃中透宏魄。主人指着这幅画对我们说:“像这样光华灿烂的红日,在萝北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
我们来到萝北国营农场的这个分场,正是春意阑珊,桃花水放的时候。我们在总场已经知道,这个分场在建场的第一年,便创造了惊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个农业工人向国家交纳了两万多斤粮食。我们也知道,这里的条件却很差——主要是交通不便和机具陈旧。我们从总场到这里,坐了一天的拖拉机,在泥泞的道路上颠来颠去,下车后,就像晕了船那样难受,而驾驶员却颇为满足地对我们说,如果一年四季能有这样的道路,他也知足;一回桃花水大量地漫下来,四面无路,这个分场便成了泽国上的孤岛。我们一踏进分场的所在地,一幢幢红砖红瓦的居民宿舍展现在眼前,街里的道路笔直、平坦,光滑,道两旁,新栽的杨柳刚刚染上鹅黄般的嫩绿,它和一幢幢红房配搭起来,爽人眼目。我们十分感兴趣地问农场党委书记:
“这一切巨大的变化,是怎么得来的?”
他爽快地笑着说:“就是凭着它。”他伸出两只粗壮的大手。
说着,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分场建场时的情况:四个生产队,二百二十七人,除去副业、基建、服务人员,参加农业生产的只有百十多人,农机具呢?直接用于生产的拖拉机七台,康拜因六台,中耕除草机六台……这些农机具因为使用年久,常出故障,不能正常作业。而全场的耕地面积却达数万亩之多。他说:“困难自然是不少,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说:分场面积大,人少条件差,机械不好使,遍地打溜滑……。怎么对待这些困难呢?我给你们讲一段有趣的插曲吧!”
他带着深沉的回忆说:“初建场时,这里还是一片柞树丛,没有村落,没有人烟,只有抗日联军在这里打击日寇时留下的几堆残砖断瓦。第一批来到这里的机务人员和复员战士全都住在帐棚里。我们的场长是部队转业的营长,他到这里以后,在帐棚里外看了一遍,把大伙集合起来说:‘住帐棚冷啊,还是盖几间房子吧!’一听说盖房子,大伙都乐了,说:‘好啊,可是用啥盖?’‘用手!’我们的场长说。‘现在动工,晚上就能住进去。’大伙愣了,说:‘材料呢?房木、房草,钉子……’‘一切都有。房草吗,派几个人到东边的甸子里去割,房木吗,砍几棵小树修理修理就能用,钉子吗,也有!’他把捡来的六七副破马掌和一捆粗铁丝拿出来说:‘把这些顶好的材料改造改造,钉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下午,农场党委书记领我们去参观了他们自己兴建的机械修配厂、粮食加工厂、酱菜厂、糕点厂、小学校、托儿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赞叹地说:“这哪里是什么‘北大荒’,简直是江南的鱼米乡了!”书记摆摆手,风趣地说:“不,我们这里叫‘军川’——解放军转业官兵开拓出来的米粮川!”
晚上,我们准备继续交谈,可是一个突然的意外,打破了我们的计划;桃花水提前漫过来,切断了那条唯一的道路,春耕的机械用油不能运了。农场党委书记去开紧急会议,我们早早地便都睡下。睡到十点钟左右,我醒来听见隔壁人声嘈杂,时高时低。这时,听见有人说:“这条倒霉的道,遇见水就像一条烂肠子,真棘手!”
“可不,油要是储备不足,困难就更多了。”“困难多吗,那倒不是坏事,我们在座的哪一位不是从困难中磕打出来的呀!”我听出来了,这是书记的声音。
天刚亮,我便把大家唤醒,去看草原日出。
飘散着晨雾的旷野,十分宁静。我们站在一座小丘上,凝神远望。东方,初则是淡青色,有鱼鳞般的云片;继则泛红,均匀地向上蔓延,慢慢把云片染成了海棠花似的粉红;没多久,粉红又变成了桔红……
“太阳要出来了!”
“向前!向前!向前!”一阵嘹亮雄壮的军歌声,打断了我的话,我们一齐向右后方看去,一行长长的队伍正向我们走来。他们,上身穿着黄棉衣,下身穿着夹裤,而且都把裤腿高高挽起,淌着冰冷的桃花水,抬着沉重的大油桶,健步而来。队伍走近了,为首的那个抬着油桶的人就是农场党委书记。
我们走过去:“你们起得好早!”
他笑着说:“笨法子,不能行车就得用人抬,也能解决些许问题,不过……”他那浓重的眉毛跳动了一下:“常言道,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嘛!”说到这里,他忽然用手向东一指说:“快看!快看!”
我们一齐转过头去,一个火红的半圆的大球,正冉冉升起。这时,刚刚发青的沃野映着一片露光,明晃晃,亮堂堂,酷似金光粼粼的碧波绿水,衬托得红日越发灿烂,那海棠花似的云片早已变成了鲜艳无比的锦缎,忽然,它陡地一跳,便完全呈现在地平线上,顿时,整个宇宙充满了光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