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二郎山上的线务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3
第2版()
专栏:

二郎山上的线务员
新华社记者 张学愚
如果你挂上长途电话,和远在康藏高原的康定、甘孜等地互通信息,请不要忘记,在这条重山阻隔、迢迢千里的长途电话线上有多少人辛勤地劳动着。我在这里记下的,是他们之中一位终年生活在二郎山上的线务员的动人事迹。
在冰雪覆盖的二郎山山顶上,有一间小小土屋,里面住着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线务员卿桂芬。每天天亮,老人就背上脚钩、皮带,拿起一根竹竿,迎着刺骨的寒风,踏着齐膝的积雪,沿着一根一根电杆走去。电线像一条漫长的银色冰管,跨过悬岩深谷,伸向辽阔的康藏高原。只见他攀岩爬壁,一会儿登上电杆,一会儿跃越深涧;一会儿又扬着手中竹竿,不停地敲击那凝结在电线上的粗大冰棱。直至山上的电线完全现出了本来面目,每一根电杆都安然无恙,老人才放心地回到小屋子里,燃起篝火,烘烤一身冰雪湿透的衣服。
没到过二郎山,很难体会这山上工作的艰难。这是通向祖国康藏高原的第一座大山,从山脚下向上望,云层阻隔,看不见顶。电线经过之地,处处是幽谷深涧,陡壁悬岩,一年中有半年以上被冰雪严寒封锁。山上气候多变,时而暴风,时而大雪,一会儿雷电交加,一会儿冰雹倾下,时时刻刻都威胁着电话线路的安全。老人初到山上,没有摸清高山的脾气,成天跑上跑下地忙个不停,而倒杆、断线的事故总是不断发生,但是他没有向困难屈服。
老人日夜苦思,反复摸索着发生事故的原因。他发现,原有线路多半沿公路架设,公路劈山通过,坡陡弯急,两旁电杆电线,时常受到坍方、垮岩和山洪的破坏。要杜绝这类事故,就必须把电线迁移到安全地带去。
迁线改道本来不是维护工作范围内的事,但是,他想到这是目前横跨康藏高原部分地区的长途电线,关系着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经上级同意迁线改道后,他决定把这个艰巨而繁重的工作担当起来。
从此,卿桂芬便利用维护工作的空隙,爬山越岭,历尽艰辛地探测线路,砍伐树木,栽立电杆,牵移电线,进行改道迁线工作。他整整花了一年工夫,把靠近公路、危岩的一百六十多根电杆,全部迁移到了安全地区。同时,为防止山上雪大压断电线,他还加设了电杆,缩短了电杆间的距离,以减轻杆线负重,增强它的抗雪能力。
改道后的电线,大部分是经过荒山野谷,无路可走,维修工作极为不便。尤其到冬春季节,处处冰封雪冻,行走更加困难。于是,他便在出工时带上锄头、斧子,一边工作,一边修路。经过三个多月的艰巨劳动,沿电线路修起了一条十余里长的人行便道,使每根电杆之间有路可通,维护工作就方便得多了。
卿桂芬管辖了三百多根电杆,上山下山,绵延数十里。冬季山上气温经常是零下十度到二十多度,电线上的冰棱结起有碗口粗,容易压断电线。这个期间,各项维护工作都无法进行,卿桂芬的主要工作就是打落冰棱。他每天早出晚归,从不懈怠。4月以后,山上冰雪融化,电杆电线经过长期冻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伤。这时老人便逐杆逐段地进行检查维修,消除隐患事故。当7、8月雨季,山洪暴发,汇成一道道数十丈高的瀑布飞泉,随时都有冲倒电杆电线的危险。老人仍然是冒着风雨巡回检查,及时作好防洪工作。老人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仔细认真,连他管辖地区的电杆旁的野草竹丛也被他清除得光光,使埋在土里的电线杆,滤水透气,延长了电线杆的寿命。
电线通过丛荫密林,阴湿受潮,或因风吹树枝摇动,打绞了电线,常会引起话音中断。卿桂芬煞费苦心地一刀一斧地砍去电线两旁的树枝藤葛,不让它长起来影响通话。他还经常爬上电杆去清除雀窝、蛛网,因为这些极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地方,碰上下雨天也会潮湿透电,影响通讯质量。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老人总是这样认真细心地工作。他的辛勤劳动,日益改变着二郎山长途电话线的面貌,从1954年冬季以来,这段线路已连续七年多没有发生过任何大小故障。但是他并不满足,依照他的想法,电讯好比人的耳朵,不能有一时不灵。
卿桂芬来到二郎山,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的时间是漫长的,山上的日子是艰苦的,但他从未感到寂寞和孤单,精神始终是愉快的。清早,二郎山还没有苏醒,老人就通过皮包电话机,和数百里以外的雅安长途电线中心站讲话了。这是他一天开始的第一件工作——试线。当他从电话中听到对方清晰的回答,证明线路畅通的时候,他就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有时竟情不自禁地哼起“二呀那二郎山”的歌子来。皮包电话机是他十多年来朝夕相处的知心朋友,通过它,可以随时随地向领导上请示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各个兄弟段互通情况,交流工作经验。他时常从“朋友”那里听到许许多多有关祖国建设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什么宝成铁路通车呀,长江上又架起第二座大桥呀……每一件事情都使他感到极大的鼓舞。他也时常从“朋友”那里吸取到巨大的力量,这就是领导上和同志们对他工作的表扬,从而更增强了他和困难斗争的勇气。
十多年来,老人不仅善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工作,也善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自从他来到山上以后,雪山冒起了炊烟,荒坡上长出了蔬菜,他爱上了这个地方。领导上时时刻刻关心着老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照顾他上了年纪,曾经几次劝他下山。可是,老人考虑到新同志上山不熟悉情况,线路出了事故影响极大,因此仍坚持要求留在山上工作。后来,他干脆把自己的妻子、孩子也接上了山,长期在二郎山上安家立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