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一代诗史当铙吹——畅读毛主席词六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4
第4版()
专栏:长短录

一代诗史当铙吹
——畅读毛主席词六首
陈波
毛主席诗词大气磅礴,浑然壮阔:有如长江大河,一注千里,而意态万千、波澜汹涌、不遗细流;有如昆仑珠峰,高矗云端,而山石突兀、峻峭神奇,不忘土壤。过去我们吟哦过《沁园春》等二十一首,尝激发起难以平静的澎湃的心潮;如今再读5月12日新发表的六首词,同样的有着这样感觉。关于这六首词的研究、考证,郭沫若同志已有专题阐发,自己既不如郭老体会之深,也不熟悉当时的革命形势;但却也满怀着难以言喻的波动的心情,无限的狂欢,无限的鼓舞,不能压抑而又不自禁地倾吐出自己点滴的感受。
毛主席的词,衿怀壮阔,气魄雄厚,然而又绝不作空泛语;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之所以能达到高度的统一,据我体会:盖由于客观事物与诗人的主观意境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客观事物是意境的源泉,而后者发之为诗为词,涌酿而出,是表现形式,也是离不开源泉中的波流的。然而,达到这一境界,绝非易易。毛主席掌握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以之观察世界,以之处断事理,因而孕育出革命者的风怀、气概,然后歌咏之而为诗为词。革命者之能在大敌当前、困难万分中而绝无消极情绪,也由于革命的世界观所支配。以革命家而作为诗人,所以能乐观主义充塞胸臆,敢与天公比高,俯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岂是偶然呢?
在这里,我想略窥一下这六首词的时代背景,当1929到1931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了生死搏斗的场面,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的红军,“红旗跃过汀江”,打下了吉安,以反“围剿”击溃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大军追逼的所谓“围剿”;而在“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胜利之后,更进一步在1931年5月间,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成功。当时国内局势是复杂的,革命的工作是艰苦的,然而毛主席始终坚持着以革命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革命的武装进攻,使革命力量正如燎原之火,一发而不可遏止。作为一个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心情却是多末豪迈乐观!即使“风云突变”而在重阳中欣赏着“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景物,不但有缚住鲲鹏的昂扬气势,而且展现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局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作为诗人的毛主席,则又以自己亲身经历、壮志凌霄的心情,唱出了这六首高歌,当作了革命大军前进的铙吹,因此,这六首词也可以作为抒写当时革命形势的诗史来看的。说到诗史,就使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千余年前以诗史称的杜甫。然而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身份地位,也只能达到悲愤哀痛于天宝时期的颓败意境,而毛主席这六首词,却是无产阶级革命业绩前进的大诗史,他自己内心豪情万丈,也正是时代精神的一个招展狂舞的大纛[dú]巨帜呵!有人惯说词的境界到了宋代,为之一阔,首由东坡开其端倪,南渡之后,辛弃疾诸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使豪放一派愈加壮阔,从过去词的发展上看,固然如此。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感情生活最豪迈、最崇高的,更莫过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心胸,因之,也可以说词的发展到了毛主席,已经达到了浩瀚汹涌,渺无际涯的壮观,这是前无古人的、为词的广阔天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当然,词和诗形式有异,境界则同,毛主席的诗和词有异格同工之妙,就无须分述了。
郭老特别举出毛主席在这六首词的前言中“马背上哼成”一语,作了发挥,我也有同感。革命感情激动于怀,自然地发为诗词,形为歌咏,正如水到渠成,不须力致,云蒸霞蔚,油然而出,不见笔痕雕迹,而神采丰腴[yú],宛然自在。正由于此,也就气如长虹,而俱见本色,这六首中,如“分田分地真忙”“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句,大匠不用绣针,喷吐于胸,真情立见,作为革命口号哼出,而又晓畅自如地鼓舞着革命人民,鼓舞着革命战士,如此,对文采更不须外求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