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领导生产坚持一切经过试验 钱铺公社党委书记左延平因地制宜推广增产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5
第2版()
专栏:

领导生产坚持一切经过试验
钱铺公社党委书记左延平因地制宜推广增产措施
新华社合肥讯 本社记者纪和德报道:记者最近到安徽省枞阳县钱铺人民公社访问时,看到一些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山坡下打坝开渠,引水改造旱地。这个社目前已打好小型拦涧坝二十多处,计划将沿涧边的一部分旱地改成水田。社员们劳动热情很高,他们说:“这是经过公社党委书记左延平试验后推广的,不会有错。”
钱铺公社党委书记左延平曾在旧社会当了十六年长工,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他从切身的经验中体会到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论什么增产措施只有实地试验以后,才能判明好坏。因此,他年年搞试验,七年来从未间断。在安排作物种植计划、推广增产措施或实行技术改革以前,不论这些计划措施来自何处,上级布置的、外地的、本地的,他都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试验以后再推广。1960年,这个公社钱铺大队民主生产队和钱铺生产队有十八亩田因为水源缺,种中稻不保险。左延平根据近几年来全社经常发生伏旱的情况,建议他们改种早稻,以避开伏旱,早种早收。两队干部将信将疑,他们说,栽中稻遇旱,栽早稻还不是一样会受旱吗?栽早稻不如栽中稻产量高。左延平听到这些意见以后,并没有硬性叫他们改,而是在民主生产队选择了五亩田试验栽早稻,同时也请钱铺生产队队长钱明珠选择一块同样土质的五亩田栽中稻。试验结果,左延平栽的五亩早稻共收三千二百四十斤,同时由于早稻收得早,还抢种一季荞麦,多收了三百斤。而钱明珠种的五亩中稻,却遇到了伏旱,只收了一千一百斤,而且因为中稻季节晚,来不及种荞麦,只抢种一季萝卜。通过这样对比试验以后,干部和社员们都信服了。1961年这两个队就把十八亩田全部种了早稻,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1960年9月间,县的领导上推广油菜方块育苗移栽法,左延平没有马上推广,而是首先在小面积土地上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山区土质硬,移栽的油菜不易扎根,发棵慢,成活率低,而且费工多。他把自己试验的结果如实地向上级作了报告,征得上级同意以后,仍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本地点播办法。结果,这一年种的油菜获得了增产。他对深耕、密植、营养钵育苗等办法,也都通过试验,如实地向上级反映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对于一些确系有效的增产措施,一经试验成功以后,就坚定不移地大规模推广。例如1954年推广双季稻时,他首先在左畈[fàn]生产队选择一亩八分田进行试验。由于是初次试验,抓不准季节,早稻种浸迟了,双季晚稻赶不上在立秋前栽插,因而遇到了失败。第二年,他又在左畈生产队选择一亩田试验。这次由于季节抓得准,基肥上得足,早稻每亩收五百六十斤,晚稻收二百六十斤。试验成功以后,便大面积推广。到1961年,全社双季连作达到四千六百亩,占耕地总面积76.3%,其中早稻平均亩产五百六十斤,双季晚稻平均亩产二百八十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