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手和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5
第5版()
专栏:

手和脑
章竟
勤劳的双手使人聪明,懒惰的双手使人愚笨。一个作家,如果两只手懒惰起来,不再孜孜不倦地收集各种生活素材、群众语言等等这些“文学的材料”,不再经常“练笔”,他的创作的“聪明”就会萎缩起来,甚至会像那无源之水而日渐枯竭。我国有位漫画家在谈到“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时说:“我有一本记事本,任何时候看见一件东西,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感想,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十分必要,当创作者去构思的时候,如果没有平时的这种积累,那就只好干瞪眼。”这说明,头脑的聪明总是和双手的勤劳分不开的。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唐甄在《潜书》中也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辨儒》)这些话都是教人要多用心,即多动脑筋,勤于思索,不可做思想懒汉。自古以来。头脑聪明的人,都是勤于开动思想机器,肯下多想苦想的功夫的。但是,正如物质的生产需要有原料材料一样,思想的生产也必须有“原料材料”。我们的头脑,是一个加工厂,它把各种“原料材料”加工处理,制成成品;没有“原料材料”,我们的思惟活动就会陷于空想、瞎想的境地,而毫无结果。孔夫子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像孔夫子这样的人,他的头脑也不过是一个加工厂,也是需要通过学习得到“原料材料”,才能有效地开动起来,有所作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在物质生产领域是真理,在精神生产领域也是真理。多想可以出智慧,但如果没有“米”,只是一味地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是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的智慧来的。
怎样才能获得大量的而又是可靠的思想原料?那就要多看,多听,多学,更重要的是多动手(亲自动手记录和整理各种材料,做实际调查和科学试验,等等)。只有多动手,勤动手,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的可靠材料,才能把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很好地掌握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有助于自己头脑这部思想机器的转动。“智慧的灯,靠劳动来加油”;头脑这部机器,需要勤劳的双手来推动。在马克思的书信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话:“有些奇怪的问题是我最初的处理中忽略了的。为着把这一点弄清楚,特将我关于技术的笔记本(摘要)再从头至尾看一遍,……”“重温我的技术史的摘要,使我发生下列的意见,……”)(《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三卷,139、140页)可见,马克思的勤劳的双手,对于他的头脑的聪明,对于他的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头脑非常聪明的人,没有不是既勤于动脑又勤于动手的。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的准备工作中所写的大量的札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看它一遍,整理就绪,就需要一年的时间。李时珍在著作《本草纲目》的二十多年时间中,不仅写下了上千万字的札记,从四面八方搜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画了一千多幅药物的插图,并且在自己的庭前屋后栽花木,种药草,亲自动手作各种实际的试验。鲁迅的手也是最勤的。例如,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把上千卷书中分散的零碎的资料一点一滴地抄录下来,集中起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书就是这样辑成的。往往是当别人在休息、聊天、喝茶、下棋的时候,他却埋头于资料的辑录工作,以至勤奋到如他自己所说“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程度。我们读他的著作,常常感到真是思如涌泉,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言简意深。我想,这决不单是由于他头脑的聪敏,也是由于他平时肯于勤勤恳恳地手抄笔录,累积了大量的材料的结果。鲁迅是用一双不知疲倦的手,从万花中采粉,从散沙里淘金,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智慧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在文坛上酿出脍炙人口的“蜜”,炼出光辉灿烂的“金”来。
有人说,记忆是智慧的储藏室。这是不错的。但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而且记忆的东西常常是靠不住的。掌握知识,研究学问,从事创作,以至总结工作经验,单靠记忆力是不成的,必须勤于动手,搜集丰富的资料,并不断地对积累下来的材料作整理、加工、分析、概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大量地、牢固地掌握起来,为自己的头脑这个加工厂建立起日益庞大的储料仓库。马克思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但是他研究学问却从来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依靠作札记,作摘要,随时在笔记本里记下各种有用的材料。他是连散步的时候也“带着他的笔记簿,随时都作笔记”的。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是个天才,我们至多是些能者。”天才尚且如此,对我们既非天才,也很难说是能者的人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头脑聪明与否的首要标志的,并不是记忆力的好坏,而是理解力的强弱。理解力也是锻炼出来的;而锻炼理解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这是因为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分类、比较、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消化、批判的过程,自己的观点形成的过程。当一种思想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时候,往往是朦胧的,模糊的,不系统的。要是把它写出来,表达清楚,就得有正确的逻辑安排,明确的概念,适当的语言。这就需要作更多的思考。所以,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乃是促使自己的思想由朦胧到清晰,由不系统到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
勤于动手整理资料,整理思想,这是马克思一贯采取的科学的治学方法之一。“他有这样一种习惯,即时常翻阅他的笔记,并将他所收集的资料加以系统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读书,他要深思所读的东西,他还要把所读的一切归纳成一定的系统。他不仅在思考,还要把他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他从书本上得到了他所感觉兴趣的事物的某种概念,那末,他就写成一部完整的著作,写成一篇专论,用以得到这个事物的全貌,从而使他的研究得出结论。他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刻地钻研他所研究的学科。这就是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一。”(格拉塞:《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作方法》,16页、8—9页)马克思的许多著作,都是当年为了自己求理解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发表。例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全部材料以许多篇专论形式摆在我面前,它们是前后相隔很久的时期中写下的,是为自己求理解,而不是为了付印的,……”在这篇序言里谈到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思想体系》时,又写道:“原稿八开本两厚册送到威斯特发里亚的出版所,很久以后我们接到消息,说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为自己求理解,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鼠牙去批判了。”(着重点是引者加的)马克思的理解力的惊人,是同他这种勤于动手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