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也谈戏剧语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6
第6版()
专栏:长短录

也谈戏剧语言
黄似
戏剧界正在热烈地讨论“戏剧语言”的问题。
“戏剧语言”之受人诟[gòu]病,说来也已经是“老奶奶的被窝——盖有年矣”的事了。有人批评说,我们的台辞太露、太直、太多,也有人批评说,我们的台辞没有性格特点,不符合规定情景……听说前不久在广州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的时候,也有人向老作家们请教,说要写好戏剧语言,有没有什么秘诀?
剧作家写台辞不能一般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剧中人的思想,而必须通过角色的特定个性和特定情景,用剧中人的身分和口吻来讲话,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从严格的意义来说,一个具有独自性格的人物,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把他的思想感情既精确而又传神地表达出来,只能是“这一个”人的“这一句”,而不能是其他。
人们一定会说,这个要求未免太严格了,那么,卑之无甚高论,让我们从剧作家、剧评家的经验中,寻找一些比较可行的办法吧。
清代剧作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过一段话,他说:“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他强调“说一人,肖一人”,所以他描写自己写剧本时的经验说:“手则握管,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我觉得作者在写台辞之前,自己先“进入角色”,抛开自己,以这个角色自居,梦往神游,设身处地,再考其关目,试其声音,然后把最准确、最传神的台辞“直书”下来,不失是一种从人物性格和典型情景出发的创作方法。演员在台上必须“入戏”、必须“进入角色”,这已经是常识了,可是我总觉得现在也还有一些年轻的剧作家,还没有找到下笔之前先“进入角色”的诀窍。
演员“进入角色”,只限于他扮演“这一个”角色,而剧作家,要“进入”的却是他自己剧本中要创造的每一个人物的角色。剧中人有生、旦、净、丑,剧作家在写台辞的时候就必须一会儿扮生,一会儿扮旦,一会儿扮丑,既要“设身”以传其情,又要“处地”以传其景,写台辞之难在于此,写好台辞之诀窍也在于此。
《三侠五义》并不是一部好小说,但是我觉得有一段话却讲得很好。当智化扮渔户的时候,他讲了一段怎样才能扮得像的经验:
“平日原是你为你、我为我。
若到今日,你我之外又有王二李四。
他二人原不是你我;既不是你我,
必须将你之为你、我之为我俱各撇开,应
是他之为他。既是他之为他,他之中决不
可有你,亦不可有我。能够如此设身处地
的做去,断无不像之理。”
这个经验,演员用得着,作家也用得着。用智化的话来说:“凡事到了身临其境,就得搜索枯肠,费些心思,稍一疏神,马脚毕露”。写一句台辞而搜索枯肠,看来是一件苦事,但是,除去通过这苦事之外,又还有什么神奇的秘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