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老队长和接班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7
第2版()
专栏:

老队长和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 马桂才 高方
最近,我们到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人民公社宝龙生产大队东大成子生产队访问时,听到社员们讲了许多关于他们的老队长和“十八罗汉”的故事。人们说老队长对农村后一代的关心爱护,真像培植小树一样,经常给施肥、浇水、整枝,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这位队长名叫李润堂,是个共产党员,今年五十七岁。因为他年纪大,特别是因为他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一直是这个有四十五户的小屯子里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带路人,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队长”。两年前,他产生了一桩心事:看到一些青年人念书后就想进城找工作,担心农业生产后继无人。贯彻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以后,有三十名小学和中学毕业生回到了这个生产队。这批青年一般是十五、六岁,大的十八岁,其中有十八个小伙子,十二个姑娘。看到这情景,老队长喜出望外,原来的心事放下了,见人就说:“这帮小青年可是好样的,将来种地全靠他们啦!”但是不久,另一桩心事又涌上了老队长的心头:怎样把这群生气勃勃的小伙子培养成农业的全把式,让他们既学会老一辈种田的本事,又比老一辈富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把这群小青年组织起来,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活计做,并且亲自教他们生产技术,给他们做思想教育工作。一年来,这些小青年,在生产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大多以社为家、关心集体,有好几个还和老社员一起被评选为“五好社员”,因此人们都喜爱地称呼这十八名小伙子为“十八罗汉”。
培养后一代有一手好庄稼活,是老队长的第一个心愿。去年夏锄开始时,他领着这帮小青年去铲玉米;开始谁也不会铲,老队长一边向他们讲解锄地技术,一边做样子给他们看,然后叫他们照样铲起来,看谁铲得不合质量,他就及时纠正,有时看见有人把苗儿砍掉了,他就走到这个青年跟前,看见小伙子脸红手软的样子,他也不责备,只是耐心地告诉怎样铲才能不伤苗。同时,嘱咐其他小伙子也要注意,不会铲宁可慢点,千万别伤苗,春伤一棵苗,秋天就要少收粮食。老队长自己是个爱国爱社的模范,为了照看生产队的集体家业,他经常住在生产队的办公室里。老人热爱集体的行动,深深感动了青年人。有十多个青年人,也自动搬到队里和老队长一起住。晚上没有事时,老队长就给他们讲起穷人在旧社会受的苦楚,讲翻身后搞互助组、办合作社的故事,使这些小青年懂得了许多创业艰难的道理。队里每次开社员大会,不论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是讨论生产计划,他都督促青年们参加。他说:“人小心灵记得牢,叫他们听听有好处。”对小青年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老队长更是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去年4月间,十二岁的小牛倌于昌利,看见一头牛犊随乳牛走进没膝深的粪塘里,一会儿只露出个小头,眼看有被溺死的危险。这时,于昌利不顾一切,脱光衣服跳进粪塘,将牛犊救出来了,弄得满身粪浆。老队长立刻把于昌利表扬了一番,并在群众中经常宣传于昌利爱护集体财产的行为。后来,队里还把于昌利评选为“五好社员”。去年早秋玉米快成熟的时候,一个阴雨的夜晚,小青年苏昌出外小便,发现队内的猪圈门大开,猪从圈内跑了出去,他赶忙回屋叫起于仿信、于恭和等六个小伙伴,顶着雨下地把猪找回来了。
今年队里从学校回来参加农业生产的小青年,比去年又增加了好几名。老队长眼看自己的接班人越来越多,心里很是高兴。但他想到自己这辈子因为没文化,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在工作中受了不少别,还闹了许多笑话,于是下决心要让后一辈既会种田,又懂得文化。他想:“三天不写手生,三天不念嘴生。”虽然这批小青年已经有了小学或初中的文化程度,但如果光顾埋头生产,不用不练,学到的知识也会丢掉的。他便把这个想法提到党小组和队委会上去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由队里办一个业余政治技术学校。当我们到这个生产队访问时,这个夜校已经开办一个多月。学校里有三十五名学员,分初级、高级两个班,由队里选出两名文化较高的社员兼任教师。学习的课程有语文、珠算、政治等。现在每当晚上结束了一天劳动之后,青少年们,便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来到夜校,在灯下聚精会神地学习。每个人都很认真,有的下课回家后,还念念有词地复习。夜校有时还举办娱乐晚会,表演“吹打弹拉唱”等文艺节目,青少年们的生活生气勃勃。
队里的小青年们谁有个头疼脑热,老队长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孙一样关心照顾。去年夏天有一天,没妈的苏昌生了病,他父亲苏德有恰好赶车外出不在家。老队长来到他家,摸摸苏昌滚烫的头,便立刻派人去请医生,并亲自照看苏昌把药吃下。经过老队长的细心照顾,苏昌的病很快就好了。苏德有回来听到这些情况,十分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