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联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18
第6版()
专栏:长短录

联想
黄似
在《草木鱼虫之类》一文中,顺笔提到了《植物名实图考》,后来又有一些联想,再补充说几句。
这部书的作者吴其濬,是一个出身贵胄[zhòu]的大官僚,中过状元,历官湖南、云南巡抚、总督,在湖南“剿匪”有功,官至内阁学士兼兵部侍郎,《清史》以名宦列传。他也写诗,刻过一部《念余阁诗钞》。这一切,看来都已经“俱往矣”,很少有人知道了,使他的名字一直传流下来的,只不过是他在从宦之暇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这两部著作而已。
吴其濬生于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这一年,法国大革命起,新独立的美国选出了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统,西方的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时期,而有清一代的国势,却已经一天天地走向下坡路了。他的出生,正好比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早了二十年,《图考》刊行于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正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夕,也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早了十一年。
讲到植物分类学这门学问,希腊和中国一直是最先进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领先的情况,到十六世纪以后才起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到十七世纪,欧洲植物学上描写的植物种类达六千种以上,而中国,直到《图考》出版,记载的植物也只不过一千七百十四种而已。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很容易了解的,欧洲发明了蒸汽机,海运畅通,他们很快地把研究的领域延伸到被称为植物王国的非洲、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去了。
但是尽管如此,吴其濬的《图考》还是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生活在乾嘉朴学盛行的时代,他做学问着重于考证和“耳治目验”的实际调查研究,所以他记录每一种植物的时候,总要“出其生平所耳治目验者,以印证古今,辨其形色,别其性味”,一定要“看详论定”之后,才亲自“摹绘成书”,他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由于这样,他才能纠正了许多《本草》的错误,例如李时珍把老鸦蒜误认为石蒜,列入有毒植物之类,但同时又引及《救荒本草》。吴其濬认为有毒者决不能作“救荒”之用,于是他不仅核对了各种古籍,而且“亲自尝食”,才订正了这个误记。又例如关于苜蓿,他发现了《本草纲目》和《群芳谱》的记载不同,就花了三年工夫,亲自栽培,还两次派他的儿子到北京和山西去访询苜蓿真籽,后来终于证明了李时珍把苜蓿和草木穉混为一谈。当然,由于时代限制,和个人精力有限,除了分类上的不科学之外,《图考》也还有不少错误,他把外国才引种过来的马铃薯误认为中国原有的黄独,就是一个例子。
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达尔文比吴其濬晚出世了二十年,但他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的英国,这就给他的研究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越的条件,吴其濬以他的毕生精力,只能记述了植物的形态、现象,而达尔文,就能够从这些现象进一步探索到大自然的秘奥,正如马克思所说,“给我们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自然历史的基础”。
今年是达尔文逝世的八十周年,有趣的是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三大名著中,有人统计,他一共有一百零六处采用了来自中国的材料。《图考》出版在鸦片战争之后,因此我颇涉遐想,也许,达尔文写书的时候,这部中国植物学名著已经传到了英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