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踏实的步伐——记商雒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0
第2版()
专栏:

踏实的步伐
——记商雒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的前前后后
本报记者 刘野 黄植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商雒专区是陕西省著名的核桃产区。产量大,品种多。自从1957年秋天商雒地区开展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运动以后,核桃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专区的商县、雒南、山阳、柞水四县,1957年前有核桃树约三十四万多株,现在已有大小核桃树八百多万株,增加近二十三倍。今年2月间,陕西林业部门会同专区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在雒南县几个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选择了林业工作先进、中间和较差的十个生产大队,采取查历年资料、查林权所属和逐块检查的办法调查,证明自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以后,这十个队已由原有二千九百八十八株核桃树,增加到二十三万五千多株;当时每户平均有二十一点二株,现在每户平均有八百三十点五株。我们在这个山区走了几百里,看到大量的核桃树。但成年大树一般都是零星的,生长在村前宅后;而在公路和一些大道两旁,在不少荒坡荒沟上,则是1957年以后栽的成行、成片、成沟的齐人高或半人高的小核桃树。
现在,尽管这里绝大部分树苗尚在成长阶段,几年之内还不会有收益,但从生长情况看来,一般都比较整齐茁壮。事实证明,这个专区开展的“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商雒专区是秦岭山系中一个大山区,可耕地只占总面积11 .6%,加上经过无数次战争的摧残,解放前人民生活十分穷苦。解放后,山区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什么?怎样发展山区生产?一个个问题搅扰着过去领导山区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而今又领导山区人民发展生产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狠抓粮食生产,使山区人民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他们领导群众建设山区的第一个指导思想。于是,从1950年到1953年,组织群众上山开了大量荒地,增种粮食。但是,1954年秋天一场大雨,垦荒地被冲毁了,水土严重流失,连川道的农田也冲毁了五千多亩。这个事实,教育人们需要继续研究发展山区生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地委领导干部决定到群众中去,同群众商量。
当他们在山区访问时,群众提出了农林结合建设山区的建议。但是,农林如何结合?怎样发展林业?在领导干部中间认识是不清楚的。有人提出号召全区群众种油桐。这个专区的确有一些县原来便有油桐,但是,经过在其他地区试种,气温条件不宜,失败了。有人提出种柿树,有人提出沿丹江两岸种葡萄,……就在这议论纷纷、举棋不定的情况下,1956年地委收到了雒南县王作亭提出发动群众种核桃的书面建议。群众为什么喜爱种核桃?这个地区能不能普遍种植?地委负责干部到柞水、山阳等县就这些问题作了调查,找到了答案。群众说:“种上核桃树,一年更比一年富。”因为核桃仁和核桃木的经济价值很高,这里种核桃的地区,一般中农的收入核桃即占30%以上。同时,全区气温和年雨量都适宜核桃生长,一些地区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习惯,个别地区已经营造了大片核桃林。经过多次调查和研究,终于在领导干部中间形成一致的认识:领导群众多种核桃,是实现农林结合,发展山区生产的好办法。
但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思想,要为广大基层干部所掌握,要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行动,还要做很多工作。当时,有些干部说,种核桃“远水解不了近渴”,“种核桃是一件小事”;有的群众也担心自己种了核桃吃不上。因此,各级领导一方面向群众摆明政策,讲清楚“谁种谁有”的原则;一方面发动干部和群众讨论“怎样建设山区”,“种核桃树对国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使大家树立长期建设山区的信心。这些问题曾经在各级党代会和乡、县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着重进行了讨论。各地还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群众会,讨论种植核桃的问题。会上,发动群众细细算了账:种上核桃,几年之内就能起到保持水土作用,有利增产粮食;实行林粮间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扩大耕地面积,不能说是“远水不解近渴”。核桃八九年以后便有收入,十五年以后大量结果,收入更多。二百斤核桃仁可换回一头耕牛;一百八十斤可换回一部双轮双铧犁。如果全区三十一万多农户,每户种活五十株核桃(一升核桃约一百棵,按成活一半计算),十年之后结果,榨油除供群众食用外,还可大量供给国家。桃仁是出口的主要商品,多卖桃仁可以多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这几笔账一算,打开了许多人的眼界。
由于思想酝酿充分,一些地区群众手上又有种子,商业部门也积极帮助一些地区解决缺种问题,1957年秋天,全区便展开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运动。
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同我们谈到当时的情况时,都讲得津津有味,认为运动是深入人心的。
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一切作持久打算,在工作过程中切切实实地研究和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是商雒专区领导部门推动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这几年他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因地制宜,解决林粮争地的矛盾。前面说过,这个地区山大沟深,耕地很少,而核桃树又需要种在土层较深厚的地方。因此当运动开展起来以后,便面临着林粮争地的问题。商雒地区的领导机关从群众中总结出的解决办法是:让木本油料上山,为粮食让地。不少领导干部曾经几次上山入林,访问群众,寻找核桃上山“落户”的办法。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核桃分布很广,即使高山远山,只要水土较好,都生长旺盛。雒南县城关公社王滩生产队,1954年在荒坡上移栽了数千株核桃苗,绝大部分成活,1959年部分已经结果。在柞水、山阳、镇安等地的高山上,有不少老核桃树生长旺盛,产量很高。于是,许多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都和老农们一起调查研究,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保证不侵占农田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安排核桃种植和移栽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用地,又合理安排了核桃生产。
第二、一地多用,林粮间作。商雒地区领导部门又根据群众经验和山区特点,采取了林粮间作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和加强核桃幼林的抚育管理。几年的经验证明,这是山区综合利用土地和合理使用劳力的好办法,也是促进山区林粮并茂的重要措施。据农业技术人员在丹凤县武关公社武关生产大队的三百一十亩核桃林里调查试验,间作农作物的核桃幼林比起没有间作的幼林,生长速度几乎高出一倍。他们1954年营造的核桃林,1957年已有部分结果,1957年营造的,1961年也已结果,结果期比一般的核桃树提前了四五年。这个大队在荒山荒坡上一共种了一千一百多亩核桃,都实行了林粮间作。据调查,林地里的土壤含水量比一般土地重59 .3%。由于林地发挥了土壤的蓄水保肥作用,增强了抗旱能力,所以在1959年遭受大旱的情况下,间作的粮食每亩产量比未间作的高25%。
有不少地方还根据幼林不同生长阶段,间种不同的作物,使林粮间作获得了更显著的效果。丹凤县商镇公社王斜生产大队,在1959年春季营造的核桃林中试验,间作红薯、豆类等低秆作物的幼林比间种玉米的幼林成活率高,生长快,同时粮食产量也高。
第三、总结群众经验,加强培育管理。几年来,商雒地区为做好管理工作,从专区到各县的领导部门都选择了一些重点单位,总结群众种植和管理核桃的先进经验,试验各种科学技术,取得经验以后,在全区进行推广。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科学试验点,对核桃的生长规律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在抚育管理工作上,许多地方的经验是要注意抓紧五关,这就是:一抓越冬关,进行灌水、施肥;二抓开花关,开展防旱防霜,保花保蕾;三抓灌浆关,进一步加水加肥;四抓保果关,防虫防病,防止鸟兽危害和摘青蹧蹋;五抓收获关,适时收获,轻打轻收,做到丰产丰收。今年,有些生产队把不成片的集体果树包给社员管理,按棵记工;有些队对成年大树也实行包工包产、有奖有赔的责任制度。这样,核桃树的管理便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
影响和问题
商雒地委根据党中央发展山区生产的指示,发动群众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体现了山区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地利益的结合,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结合,进一步坚定和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山区的信心。这几年,在种核桃运动的影响下,各县又领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生产活动:如商县开展了“种一升桐籽”的活动,镇安县开展了“种一升板栗”的活动,雒南县种柿树,柞水、商县大量种花椒。人们把这种从多方面开拓山区建设的门路,称为由种核桃引起的“连锁反应”。
这个地区种核桃的工作成绩很大,但是也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每户种一升核桃”以后,适时的培育管理工作不普遍、不经常,有些地方种得好、管得差,有些地方管理工作有前紧后松的现象;有些地区在让核桃树上山的时候,没有很好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栽种在过高的地方,果树生长极慢;实行林粮间作的地里,不少树苗被人畜踏毁碰伤;一些林地果树种植过密,影响生长和间作其他作物;公路两旁的核桃树,有些地方由于无人负责管理,毁坏也比较多。这些问题能分别轻重缓急加以解决,对发展山区生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