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梨花时节访梨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0
第5版()
专栏:

梨花时节访梨乡
吴象
正当梨花盛开的时节,我访问了全国驰名的梨乡——山西同川。
同川梨皮薄水大,肉厚核小,香甜清脆兼而有之,因此享誉国内外。但是,梨乡同川的风光,知道的人却不多。一位家在同川的同志曾告诉我,每年谷雨前后,满山遍野的梨树破绽开花,沟里也是,坡上也是,崖顶也是,全同川都变成了梨花世界。一到秋天,浓绿丛中金黄累累,梨儿你挤我我挤你,沉甸甸地使树枝都不能不弯下腰来,其中有些如果不用绳子拴住,棍子顶住,就会被压断了。人们躺在地上,不伸手就能咬梨吃。听了这些,使我对同川不胜向往。今年4月28日,终于如愿以偿了。
这一天,由原平出发,过滹沱河,从挺拔俊秀的天涯山脚下向东南行,约二十里,爬上奎光岭,便到了同川西边的入口处。原来同川的得名,是由于境内山川的布局,约略像个同字。北、东、西三面皆山,紧紧包围而微有倾斜,只有东南面开着口子,和忻[xīn]定盆地相连。中部又横着一条将军山,其南是一座小小的孤山,名叫福寿山,同河绕山南流,有如同字中的小口。隋开皇十年(公元591年)曾在此设同川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并入崞[guō]县,就是现在的原平县。同川是一个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带。石山占三分之一,其余大部为丘陵沟壑,几乎没有什么平川。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成为全国驰名的梨果之乡呢?据说,同川境内沟壑纵横,耕地很少。但是土层深厚,多为粉砂壤土或粉砂粘壤土,特别群山三面环绕,能避西北风而迎东南风,日照充足,雨量集中于夏季,秋季昼夜温差很大,正适宜于梨果生长。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利用同川的特殊条件,因地制宜,披荆斩棘,把沟壑修成种植梨果的梯田。据《广志》和《群芳谱》记载,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同川就有了梨树。到了唐朝,这里梨树已经成林连片,逐渐变为人烟稠密、富饶美丽的梨果之乡了。登上奎光岭,我们向东南眺望,半个同川尽收眼底:呵!多么灿烂的梨花世界。你看,一坡又一坡,一层又一层,高高矮矮,迤逦[yǐ-lǐ]数十里的梨树梨花,一望无际。蓝天之下,尽是冷艳耀眼的银白色。清代诗人王佩钰在他的《同川途次题壁》中曾写过:
十里香风吹不断
万株晴雪绽梨花
“晴雪”这两个字,确实不错。当然,梨花不能同雪那样把世界变成一个颜色,但这只有更好,更像万条白龙遨游雪海,更显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
下岭到上庄公社访问,公社的同志拿出梨来请我们吃。使人惊讶的是色香味竟和刚摘下的相似。问起来才知道同川梨有十一个品种,主要为夏梨(又名秋白梨、鹅梨)、笨梨、黄梨、油梨四种。其中夏梨成熟最早,也最好吃,是梨中的上品;油梨果肉肥厚,果形美观,还有止咳、化痰、润肺、清补的功效。同川梨共同的特点,是能久贮远运。同川人自己往往吃到第二年梨下来还在吃。
从上庄继续前进,在河沟里绕来绕去,村庄稠密,麦苗油绿,成行的杨柳和盛开的梨花相映,间有几株桃花,又另是一番景色。东南行二十里到东社,折向北八里到上社,这里有一片最大的梨园,从沟里渐次绵延到半山腰,整个山坡都成了一层又一层形状不规则的梯田,修整得平坦如镜。梨树远看都差不多,近看却各有不同形态,开花先后也依稀可辨。引导我们参观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郝魁隆同志说,栽培梨树就像抚育小孩,得下辛苦,还得耐心、细心。栽活一棵树苗就不容易,栽活了,又要护理过冬,来年再接嘴子。但这离开花结果还早着哩。通常说桃三杏四梨五年,实际上五六年的梨树结果极少,吃起来还有点酸涩,同川人叫“试果”,根本不算成树的,一棵长成的梨树,总得十几二十年,才能正经结梨。结梨的成树就不用再作务了吗?不,每年都要一棵一棵地闷板、刮皮、打树、喷药、抹鳞片、捉虫、整枝、间码、疏果、攀枝、顶架、摘梨,有十二道工序,技术相当复杂,连入窖如何拿如何放都有一定讲究。但是,费工大却寿命长,桃、杏一般只能活十几年,梨树能活一百年以上。上社、沟里、上庄、康村等处,还有五百年前的明代老树,仍在开花结果。
同川今昔的变化十分显著。解放前梨不值钱,一斤梨换不回一斤炭,顶不了一斤谷草,有些人卖草掺假竟把梨夹在草捆里。有几年甚至贵贱没人要,只好整窖烂掉。因此,梨乡人民常有这样的悲叹:“结满一树梨,愁容锁双眉,梨果烂成堆,痛苦实难提。抱着摇钱树,常年饿着肚,梨多收入少,砍树顶柴烧。”日寇侵占同川时期,对梨树滥肆砍伐,全区损失四分之一左右。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扶植下,由于使用了药剂,改善了交通,打开了销路,才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过去同川梨向外运输主要靠人背,毛驴、骆驼也不多。现在西至原平、南至定襄宏道镇,崎岖的山径已变成简易公路,一百二十多辆胶皮大车,每日络绎不绝。过去卖不出去的梨果只好烂掉,现在修建了梨果加工厂,可制四十多种果品,其中梨膏、梨酒、果脯、果冻最受群众欢迎。
同川的繁荣和同川人民的勤劳勇敢是分不开的。同自然界的顽强斗争,养成了同川人质朴、刚强的性格。在附近各县,同川人素以认直理,不好惹见称。封建时代,同川抗租闹事的斗争特别多。据传说,明末,同川的劳苦群众,曾协助闯王李自成的义军,在奎光岭上粉碎山西总兵周遇吉的阻击部队,从而打开了攻取北京的通道,并有许多人参加了义军。抗战期间,同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称为“东崞县”,属晋察冀边区二分区。因为这是晋察冀通往延安的要冲,被日寇看作眼中钉,所以斗争特别残酷,但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同川人民在“敌后的敌后”始终屹立不动。下西岗村全村被烧得片瓦无存,却没有一个人屈服。有些村坡上敌人修了碉堡,沟凹里的抗日工作却更加活跃了。常常一个村有两个世界。同川游击队实行劳武结合,大摆地雷阵,巧妙地以少胜多,攻克了上庄和朱东庄敌人据点。毛主席1945年在解放日报写的一篇社论中曾予以表扬。这是同川人民无上的光荣。同川的基层干部,有些就是当年的游击队员,有些则是游击队员的儿女,他们都知道哪一道沟凹里打过伏击,也知道哪一个山头上洒过烈士的鲜血。他们正在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同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