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苏州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0
第5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苏州泥人
钱正
在《红楼梦》中,曾有一段关于苏州泥人的生动描写:薛蟠从苏州回来,带了二大箱礼物,分送给各家姐妹,其中就有“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远在唐代,苏州泥塑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名闻全国的“塑圣”杨惠之,就是唐代苏州吴山张古村人。他和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拜同一个老师学画,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走前了一步,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杨惠之却发愤钻研泥塑艺术,在深厚的绘画基础上,塑造了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登上了泥塑艺术的高超境地。
宋代,在苏州木凟镇,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写实泥塑家袁遇昌,他塑婴孩像很有名,据说泥人的齿唇眉发和衣服上的衣折都像在活动一样。苏州泥塑,在绘画方面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像现在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甪[lù]直保圣寺泥塑罗汉,就是有光辉艺术成就的作品。
明清以后,这一种技艺,更广泛地传入广大民间泥塑艺人之中。虎丘山一带,就有一批专门为人们当面捏出他本人形象的艺人,称之为“捏相”。据老艺人传说,当时技艺最好的,可以坐在你面前,随手取一团泥,放在自己衣袖内,边看边捏,捏成后在衣袖内取出,生动真实无二。现在在苏州博物馆工艺美术陈列室还陈列有这样一个捏像,虽然距今已一百多年了,但仔细欣赏它的眼、鼻、须、眉和衣折姿态,确实使人感到生动亲切。
苏州泥人的艺术水平,在“绢制泥人”的身上,更显现出了极高的意境。艺人们用真正的丝帛织物,制成泥人身上的冠戴服饰,使创作对象的形态神貌,更加维妙维肖。在苏州博物馆里,还陈列有三对这种珍贵的作品。在不过像一个中指这样大小的泥人身上,要捏出比例恰当,神韵丰满的面部和手足,已非易事,而它们竟然穿戴上了各式各样极其精致的古代袍服,有文官的纱帽朱袍,武将的盔甲披勒,妇女的宽袖长服,甚至连抱在手里,小不盈指的儿童身上,也穿起襁褓裹扎。这些泥人都色彩鲜明,形制正确,佩带俱全,在袍角、裙带之间,还宛然显现着轻风微拂,袍袖舒展,体态回旋,加上面部和全身表现出来的一颦一笑,倚斜跌荡,使人看了好像进入到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活生生地感到他们有着千情万意,而又欲言又止的情景。
在苏州泥人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吸取了一定的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特别在以戏剧故事为题材的泥人塑造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它们身上各部位的比例开始不太严格,捏塑手法上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并且往往以二到三个泥人组合为一个主题,生旦净丑,各有不同。泥塑艺人们紧紧抓住了戏剧场面中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最集中表现的一刹那,用夸张、渲染手法,赋予了每一个泥人在特定地位、特定处境中不同的神态表情和内心活动,使一般人能一眼看出泥人们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和什么情节。这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体人物的刻划,而进入了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简捷明快的艺术处理手法才能胜任的创作水平。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艺人们度着艰辛的生活。艺人们为了生活,颠沛流离,终于使苏州这一朵艺术之花,悲惨地陷入人亡艺绝的境地。解放以后,党对虎丘泥人的艺术传统十分重视,把仅有的老艺人访问寻找出来,并给予了整理和恢复虎丘泥人的一切条件。同时积极培养新的泥塑一代,使苏州泥人在老树上开放出动人的鲜花奇葩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