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勤俭办事 两个对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1
第2版()
专栏:

勤俭办事 两个对比
郝西生产队开支小,成本低,社员收入多
郝东生产队开支大,成本高,社员收入少
情况对比
本报讯 山东临朐[qú]县营子公社有两个生产队,一个勤俭办事,增加收入;一个不注意勤俭,生产成本增加,社员收入减少。这两个队,一个叫郝西队,一个叫郝东队。是一个村分开的,户数、人口、土地都基本相同,生产基础也一样。1961年全年总收入,郝东队较高,总产值二万二千零五十六元;郝西队较低,总产值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元。但年终决算分配结果:除了实物分配两队基本相同以外,收入较低的郝西队,社员每户平均收入九十元三角;而收入较高的郝东队,社员每户平均只分得二十二元五角。这村有一对兄弟,一个叫郝元孝,一个叫郝元敬,兄弟俩劳力基本相当,投肥也不相上下,但收入却十分悬殊。郝元孝在郝西队,全年做劳动日二百八十个,加上投肥所得共分一百九十五元;郝元敬在郝东队,做劳动日二百二十八个,加投肥所得,只分钱三十六元。
问题何在
收入多的队社员所得少,收入少的队社员所得多,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到这两个队作了调查。发现郝西队重视经济核算,凡事讲求生产效果,从勤俭出发,生产成本底;郝东队忽视经济核算,不讲究生产效果,因而生产成本高。
首先是两个队的干部作风不一样:郝西队队长郝兴文,是个“一个钱攥出汗来”的过日子能手。他常说:“要想收入大,先得少花钱,积少成多,钱零不可总算”。队里缺什么东西,他主张自力更生,尽可能自己解决,不到外面去买。这个队的会计郝兴齐是个“保险柜”,保管员郝希荣也是个“把家手”。所以这队有个特点,逢事就先算算“合账不合账”。郝东队干部就不大相同,队长郝元珠认为:“搞生产不能疼花钱,破不上三百三,难得回六百六。”会计郝兴成主张“搞生产不能算细账”。所以这个队生产上一贯是不怕花钱多。
几个事例
(一)去年两个队都缺肥料。郝西队采取了组织社员积土肥的办法,队长郝兴文对社员算账说:“社员积土肥,队里出钱买,‘肉烂在锅里’,钱还在社员手里,肥源也有把握;施化肥当然很好,但是,买商品肥一则多花钱,二则不能保证及时施肥。”因此他们大力发动社员积农家肥。一方面养猪、养羊积肥;一方面还积极采取挖、拾、沤、造等多种办法积肥。去年仅向社员收集人粪尿沤制的肥料就有八十四万多斤。全年总共积土肥一百九十多万斤,使肥料不足变有余。而郝东队办法相反,他们认为积土肥“不解渴”,派社员出外买化肥,开支现金一千二百多元。
(二)两个队都缺耕畜。郝西队采取精心饲养、积极繁殖的办法,不仅耕畜肥壮,一年还繁殖了两头小牛。郝东队花了二千七百多元,从外地购买了两头牛。
(三)两个队都是饲草不足。郝西队除收好干草、麦糠等外,还割玉米梢,割青草等多方面挖掘草源,全年没买草。而郝东队靠花钱买草,开支二百四十多元。
(四)在农具修配上,郝西队能修就自己修配,而郝东队是花钱买。去年春天,郝西队缺一张犁,就交给本队工匠做,只用了四个劳动日;而郝东队缺一张耧,买了一张新的,开支十五元。又如去年麦收要用布袋,郝西队由社员修修补补解决了;而郝东队买新布袋开支九十八元。
两个队两种作法,两种结果。郝西队减少了开支,降低了成本,全年生产费用总计开支一千二百元。郝东队增加了开支,提高了成本,全年总计生产费用五千一百一十八元。这样郝东队看收入虽比郝西队略多一些,但生产成本开支大,社员分配所得反而减少了。
吸取教训
郝东队的干部和社员通过事实对比,深刻地体会到生产必须注重经济核算,讲求生产效果。因此,在今年春耕生产中,接受教训,学习郝西队经验,决心赶上去。队长郝元珠表示:
“去年丢了的,今年想办法找回来”。今春这个队缺肥料,他们就不再向外“伸手”了,而是大力发动社员养猪积肥,多积农家肥。只社员养猪一项就由去年的五头发展到三十头。为了及时修理农具,这个队还组织本队铁匠建立了红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