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喜听“魔笛”试新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1
第2版()
专栏:

喜听“魔笛”试新声
新华社记者 张风
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吹奏了他的新作《奔驰在草原上》。
这位演奏家穿着一套浅蓝色制服,在四十多人的民族乐队伴奏下,横执笛子,吹奏出了各种变幻无穷的声音。从他的悠扬而又宽畅嘹亮的笛声里,人们似乎看到了阴山脚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从他的明快而又活泼跳跃的笛声里,人们又似乎看到了那青年骑手在驰马飞奔。他的笛声是那样华丽多彩,如同展现出一幅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海、成群的牛羊、接连的蒙古包所组成的丰饶的塞外图景;他的笛声又是那样流畅欢乐,如同朗诵一首描绘牧羊人在月光下欢歌酣舞的诗篇。当他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音乐厅内立刻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陆春龄曾在亚欧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过。他用一支中国竹笛吹奏曲子,像有些音乐评论家所说,具有魔术一般神奇的艺术魅力,因而有“魔笛”之称。《奔驰在草原上》是他去年从北欧访问演出回来,飞机低低地掠过内蒙古草原,看到如诗如画的塞外景色,止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创作的。这已是他的第五首作品。前几年创作的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三面红旗的《今昔》、《喜报》、《大跃进号子》、《闯将令》,被音乐界公认为优秀的乐曲。现在,这些曲子经常为上海和各地的笛师演奏,并由唱片厂灌制了唱片。
这位国内外知名的笛子演奏家,原来是一位汽车司机、三轮车工人。童年时,他的家住在上海的一个工人住宅区内,邻居们经常在一天劳累之余,拉起二胡,弹起琵琶,吹起笙箫管笛,奏出美妙的江南民乐。这对幼小的陆春龄,是一个多么大的吸引!他每天出神地听,清晨便盼望傍晚快些到来。他特别爱上了笛子,一位皮匠做了他的启蒙老师。从此,陆春龄废寝忘食地学吹笛子,在家里吹,在街头也吹。他对笛子完全入迷了,尽管有人劝告他吹笛不能挣钱谋生,他还是经常把笛子笼在土布大褂的袖中,走到哪里,一有机会便横笛而吹。
他多么希望专门去学音乐,去拜有名的笛师学艺啊!但是在解放前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工农子弟怎么能进入艺术之宫?在他读到初中的时候,学费涨了一块钱;就因为无力多付这一块钱,陆春龄失学了。他跟当司机的父亲学修车,以后又学驾驶,好容易也当上了司机。但是经常失业,有时父子俩不得不合租一辆三轮车,日夜轮班地踏。他尝遍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苦辣,他的笛声充满了凄凉愤激之音。他驾车送官僚、资本家上舞厅、赌场、妓院,在门口经常要等候到深夜。这种时候,里面传出的是靡靡之音,他这里抽出竹笛倚车而吹的是优美的笛声。他的吹奏吸引了大群的三轮车、人力车工人。那时真是两个世界,两种音乐。
1949年5月,陆春龄以欢乐的心情迎接了上海的解放。不久,他由工会介绍进人民解放军当司机。领导上很快便发现他的天才,请他为战士们演奏,还到工厂、农村中去演奏,到处受到热烈欢迎。1952年,上海民族乐团(当时是民族乐队)成立的时候,他被聘参加,终于实现了他自己多年的理想。
陆春龄收藏着国内各民族和外国民间的许多笛子。一盒盒,一扎扎,有长有短,有竹子的、木头的,有横吹的、直吹的,有六孔的、五孔的。他拿起一支印度尼西亚的“沙林”,装上芦苇片扎成的音套,吹出热带椰林的风光。他拿起一支用树皮包扎的芬兰笛,吹出这个寒带森林之国的民间流行曲。他又拿起捷克斯洛伐克的竖笛,吹出喀尔巴阡山麓牧人的情歌。他还拿起三孔的马赛笛“加罗别”,一只手执着便吹起《友谊舞曲》,使人宛如置身于地中海畔热情风趣的法兰西人民之中。
这些笛子,都是陆春龄在国外演出期间,外国朋友们送给他的。他每到一地,都要千方百计学一些民间笛曲,学各国笛子的吹法。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时,更是四出访求有名笛师和民间艺人,向各种流派学习。既有深厚的根底和江南丝竹传统的基础,又兼收并蓄国内外各派笛子的精华,陆春龄近年来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原因便在这里。
对于中国的笛子,陆春龄素有研究。他说,不论南方的“曲笛”或北方的“柳笛”,与其他笛子不同的,是要贴上一层半透明的“笛膜”。不要小看这一层“笛膜”,它是我们祖先的聪明创造,有了它,笛子的音色便格外清脆悠扬,格外富于感情和诗意。笛子在古代称为“横吹”或“横笛”,相传在汉武帝时,张骞便从西域把笛子传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从汉墓拓片和敦煌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看来,可以相信我国的笛子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而且一直在民间流行。我国古代出过不少有名的笛子演奏家。东晋的桓伊,他参加过大破苻坚百万雄师的淝水之战,便以善吹笛子闻名;杜牧的诗中就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唐诗中咏笛之句很多。看来,古人常用笛子抒发哀怨的离别之情,特别在边关塞上,吹笛思乡的人更多些。
在上海民族乐团内,陆春龄已经收了三位学生。不久以前,他们四人专门举行过一次“陆春龄师生笛子独奏音乐会”,一时传为乐坛盛事。在这一届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他的最小的学生俞逊发,也演奏了老师的作品《喜报》和江南丝竹《欢乐歌》;虽然只有十六岁,吹得已是那样流畅,而且一听便能感到,这正是陆春龄笛子的味道。陆春龄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教民族音乐系的学生。外地的民族乐团也时常派青年来上海,请他辅导培养。
陆春龄对待学生,既亲切,又严格,以无限的热情把全部技艺传授给下一代。有一次俞逊发来练笛,老师正在吃饭,学生便在隔壁房内先吹起来;老师一面吃,一面听,三次放下饭碗跑去纠正学生的吹法。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在旧社会中的遭遇,使青年人体会到今天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的幸福。师生共勉深入生活,为工农兵服务,使笛子这朵民族音乐之花,开放得更为灿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