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积极利用洪水浇地 因地制宜尽量多种 朔县采用传统措施努力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2
第2版()
专栏:

积极利用洪水浇地 因地制宜尽量多种
朔县采用传统措施努力增产
新华社太原21日电 山西朔县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把主要力量用到见效最快、收效最大的增产措施上去,力争今年有个好收成。
朔县地处雁北高原,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大平原。这里虽然土地平坦,但土质极差,多数是沙地,少数是盐碱地,再加上土地广、施肥少、风沙大、常受旱,所以,单位亩产量很低。可是一多半的平川和边坡地区有一个特殊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山上冲下来的洪水浇地。沙地浇洪水,不仅能肥田、改变土质,而且能消灭杂草、田鼠;盐碱地利用洪水灌溉,除肥田外,还能压碱、保墒。因此,在朔县历史上就有“一亩上粪六大车,不如洪水浇一遍”、“漫泥一寸长三年”等说法。据调查,在同等条件下,洪水浇地当年最少能增产30%。近几年来,在连续遭灾的情况下,全县十八个连年增产的大队,就有十五个大队是靠洪水增产的;相反,二十个严重减产的大队,有十八个大队是丢掉了利用洪水浇地的老传统。县的有关部门研究了这个情况,帮助有洪水浇地条件的大队和生产队,除了安排一定的劳力保证适时耕种外,把可能抽出的人力集中用到恢复和发展洪水浇地上。据最近统计,全县即有一百个大队,抽出劳力,整修旧有渠道,兴修小型引洪工程,修引水口,补拦水坝,打地框等。县的有关部门,还确定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以种树种草和小型的治沟、治坡为主,再不堵大沟、打大坝,以免影响水源和洪水的质量,做到利用洪水和水土保持兼顾。这个县除了有洪水浇地的条件以外,大部分大队还有多种的有利条件。“不怕一亩打半升,只要种它一万顷”,是朔县农民多年来在单位亩产量很低的情况下,向大自然多要粮食的一个重要手段。据一般地区调查,如果用畜力开荒,种最省工的庄稼,从种到收,只用五个工就能多种三亩地,多收一二百斤粮食。如果用人工开荒,每个工也可增产十斤左右的粮食。所以,许多虽无洪水浇地的条件,但有广种潜力的大队和生产队,都在首先保证种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大抓多种。有些地方虽有洪水浇地条件,但工程较大,当年不能见效,也暂时不搞,先抓多种。在这些大抓多种的地区,多种虽然是共同的,但因为具体情况不同,搞的方法也不同。除了开垦大片荒地和恢复山庄外,有些队把原有耕地种足的潜力比开荒的增产潜力还大,就积极扩大实际耕种面积。神头公社神西大队算过一笔账,修复塌了的地塄、刨掉地塄上下丛生的圪针和种足二千多亩地的一千多个地角,可扩大种植面积一百七十一亩。另外,还可修复二百多亩河滩地。因此,这个大队各生产队在夏至前,除了种好现有耕地外,就集中力量抓多种。
在洪水浇地和多种已经没有多大潜力的地区,社员们就积极改进耕作技术,大搞精耕细作。小平易公社安庄生产大队在劳力增加、投工增多的情况下,从精耕细作、增施肥料、培养地力、恢复传统耕作习惯等方面,找增产窍门,每亩用工由去年的十个增加到十一点五个,满足了社员多投工的要求。不少地方为了及早预防夏季苗荒的发生,还采取许多办法,力争把草荒现象消灭在下种前。
连年遭灾,给全县四分之一的大队带来了畜力不足的困难。这些大队的生产队,便采取各种措施克服畜力不足的困难,争取适时下种。由于困难的情况不同,有的地方主要是缺乏饲草,有的地方主要是饲养管理上有问题,以致牲畜瘦弱,他们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在全县除还有二十多个大队畜力不足的困难较大以外,其余五十多个大队的困难都比较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