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出土的珍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3
第2版()
专栏:

“出土的珍珠”
新华社记者 韩国英 张安南
在陕西的农村里,有不少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在党的培养下才华焕发。人们爱用“出土的珍珠”来比喻他们。韩起祥、王老九、万德雄就是其中的三个。
韩起祥
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边上,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曲艺艺人韩起祥演唱的《翻身记》。每演一场,韩起祥总要征求征求听众的意见,看那些地方需要修改。有一次演出后,一位七十四岁的刘老太太对他说:你编的这个书,好倒是好,就是把旧社会的罪孽说得太少了,像卖妹子那一段,就不像你编的那么简单。老太太接着把她自己在旧社会被迫卖女的那个惨情诉说了一番:“那时,娃抱住我的腿死不放,娃也哭,我也哭。”韩起祥根据这位老太太的意见,把这一段修改了好几次,后来再给观众演出时,许多人听了感动得流泪。
《翻身记》是一个自传性的长篇书词,作者以中国土地革命前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代为背景,描写了陕北无定河边一个穷苦农民韩多余的翻身故事。它的前九回已经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共十万字。后一部分,目前正在作家王宗元的帮助下进行修改。
韩起祥是揽工工人的孩子,讨过饭,躲过债,三岁上双目失明,十三岁跟随民间艺人学习陕北说书,每天背着三弦,走一沟过一庄,到处流浪卖唱。1940年,他才从老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当时陕甘宁边区文协的帮助下,这颗民间艺术的珍珠终于发出了灿烂的光辉。从那时起,他先后创作了一百多本书词。从1953年起,韩起祥在现今的延安县河庄坪人民公社杨老庄生产队落了户。他和农民在一起生活、劳动,一起开展文娱活动。
韩起祥创作的书词全凭脑子记忆。他能背诵几百本民间书词,会唱一百多种民间曲调。优美抒情的陕北民歌,激昂慷慨的秦腔和其他许多地方戏,他都唱得十分圆熟。1957年,领导上给他请了一位懂盲文的人,帮助他学会了盲文。从此,他想到什么,就先用盲文记上。现在,一般的盲文书籍他都能够读懂了,今后他还打算用盲文创作呢。
王老九
六十九岁的农民诗人王老九,现在仍然住在陕西临潼县相桥人民公社。最近他又给邻居念了他从前斗争恶霸时编的快板《秦颂丞的画像》。农民们听了都很痛快,说老九的诗说出了咱农民对恶霸的深仇大恨。
这首快板,是诗人在解放初期一次斗争恶霸的群众会上编的,它揭露了当地恶霸秦颂丞的罪恶。王老九,这位贫苦农民,解放前看到穷人受压迫,心里不平,常常编快板泄恨,因此上触怒了秦颂丞,挨过这恶霸一枪。《秦颂丞的画像》在群众会上唱了以后,当时中共临潼县委书记就把它抄下来,送给《群众日报》登了出来。这就是王老九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从此,王老九在专业诗人和报社编辑的帮助下,不断整理自己唱过的快板和创作新诗。党组织还让他到各地参观访问,广开眼界。他就把他所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新生活反映到自己的作品里来。当他走过西安古城的时候,即情不自禁地唱道:“解放门,大敞开,翻身的农民走进来。”表现了翻身农民舒畅、豪迈的心情。
王老九常常叮咛自己要好好学习。他因穷困只上了半年学,编快板全靠自己的记忆。解放后,他戴上老花眼镜,常常伏在炕桌上,挥动笔杆,练习写作。他还向老诗人请教怎样写好诗,怎样塑造典型人物。一步一步地,王老九突破了直来直去的快板格式,所写的诗意境深远多了。有一次,他到北京开会,见到了毛主席,他半天半天地看着毛主席握过的那只手,唱出了这样的诗句:“毛主席和我握了手,我心变黄金永不锈,心窝里飞来五彩凤,贴心的歌儿唱出口……”。
到现在,王老九已经写下了近千首诗。
万德雄
有这样一幅泥塑作品:一位须眉雪白的老人,正在给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讲故事。从老人的扮相看来,一眼就知道他是陕北人,头扎羊肚子毛巾,身披老羊皮袄,大对门襟褂子外边还勒着腰带。儿童们一个个听得入了迷,你看,连小书包掉在地上也不管了。老人身旁还放着粪筐、粪杈。淡淡几样色彩,就把这个生动的场面和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就是泥塑《老红军讲故事》。
这幅泥塑作品的作者万德雄,原是陕北榆林县一个普通的城镇贫民,他家三代都以泥塑为生,塑的神像眉目清秀,小彩塑也非常逗人喜爱。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几位美术工作者,发现了这位民间艺人的才能。他们启发他利用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于是,他出门常背着塑泥,一看到新人新事,便捏起来,作为生活素材。他捏得很快,几十分钟就能捏出一个造型真实而又生动的人像。短短的几年内,他创作了几十幅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陕北牧歌》,把一个牧童的神态塑得绘声绘色,牧童手拿一支横笛,正逍遥自在地吹着,羊儿在他的周围跑来跑去,充满了陕北塞上的生活气息。
从一个普通的神像艺人而成为一名出色的雕塑家,这中间当然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人民政府让他到各地参观,帮助他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他自己也表现了顽强毅力和刻苦精神。在创作《老红军讲故事》这幅作品时,他一次一次地和别人交谈,体会人物性格,几乎把过去在陕北山沟看到老人讲革命故事的形象全都想到了。根据这些形象,他创造了七八个老红军讲故事的神态,最后集中各个形象的优点,完成了这个著名的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