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4阅读
  • 0回复

为革命而努力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4
第5版()
专栏:

为革命而努力创作
刘开渠
一、为革命而创作
我很早就从事雕塑专业工作,但一直不知道在雕塑创作上,究竟怎样办才算好,走了许多弯路,经常感到茫然、苦闷。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概是1944年间),我有机会读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时因为自己思想的落后,未能很好地认识到毛主席著作的光辉和伟大的丰富内容,但看后仍然获得了未曾有过的启示。自己在创作上开始以工农生活为题材内容,但由于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不熟悉,同他们的思想感情有距离,又没有起码的工作条件,所以并没有做出满意的雕塑品;虽然如此,但心里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彷徨。解放以来,更多地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深入劳动人民生活和进行艺术实践,逐渐明白自己以前所以在雕塑艺术上苦闷,实因缘于立场、态度和创作目的不正确。至于艺术上的彷徨,不过是前一问题存在的必然结果。在短短十三年中,特别是在三面红旗的鼓舞下,雕塑家创作了许多好作品,更证明雕塑工作者只要思想感情有了变化,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创作,创作就可以有崭新的发展。时代在不断的前进,人民的生活在不断的丰富多彩。我们雕塑工作者要继续改造和提高思想,永远和劳动人民共呼吸,雕塑创作要紧紧地为革命斗争服务。这样,我们的雕塑艺术不仅会顺利的发展,而且还会向最光辉的无产阶级艺术高峰迈进。
二、表现情绪、体现思想
毛主席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一经典指示,对于雕塑艺术创作,更有深刻的意义。由于雕塑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以一件雕塑品必须尽可能做到“六更”,才能更好地打动观者的心灵,起到更多的教育作用。
在雕塑创作上,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把生动丰富的生活变为雕塑品的内容?在雕塑品上,怎样才达到“六更”呢?
我想首先是要全面的、细致的研究和选取题材,并决定从什么角度去表现才富有思想性的问题。
我们时代中的生活是各种各样的,但它总的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人的精神面貌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劳动为光荣的。我觉得不管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和从题材的哪一个角度去创作,都必须很好地体现出我们时代精神面貌的某一个方面,才能起鼓舞、教育人的作用。
雕塑艺术是能反映生活的,但不是生活中的任何题材,任何角度都能够表达,而要选取雕塑艺术所善于表明的题材和角度。题材内容的表现需要一定的情节,而情节又必须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能让人理解到它所包含的是什么思想。雕塑形式是不长于说明过程的,即使勉强做了,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为了在雕塑品上能够把题材内容体现得鲜明、动人,我觉得需要把题材情节升华到情绪上来表现,也就是说需要从情节变化中,选定情绪最鲜明突出的时刻来表现。情绪是人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气质,对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是人人都有的,如喜乐、愉快、赞叹、满意、爱憎、忿怒、恐惧、悲哀等等;因此,引起某种情绪的条件虽是个别的,但这种情绪却能普遍的为人人所感到。雕塑创作从表现情绪达到体现思想,就能由一个有限的题材,达到无限的感人境界,让广大的不同的观众,获得种种的感受和联想。例如,在一个农民的胸像或立像上,不但不可能把与他有关的各种社会生活表现进去,就连农民的各样丰产事迹,也无法具体表现。但是如果能够集中地、强烈地把他的英勇气概,饱满精神表现出来,则不仅可以使我们感到他在农业战线上是个英雄模范,也会启发我们联想到农村的一片美景,联想到和他同时代的,一切事业上的劳动者的革命精神,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雕塑艺术的特长,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感动人的。从感受上说,情绪是最容易吸引和打动人心的。只要雕塑品上能有鲜明、饱满的某种情绪,就会感动观者。观者从感到的某种情绪中,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含义。也正由于以表现情绪、体现思想为主,所以雕塑家就可以突破具体事务性现象的束缚,而就表达情绪的需要,对题材情节有所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把生活提高到情绪上来表现,但是绝不能够脱离生活。如果在作品上只见情绪,而看不到产生情绪的生活,那么观众就不知道产生情绪的是哪一类人,或者哪一个时代的生活。所以,雕塑创作中的情绪,必须让观者看到是从我们的时代生活中所产生的。也只有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才能生动、深刻地感动欣赏者,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为工农兵服务的雕塑创作,必须首先有正确的题材内容。造型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内容是由形式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分割的。因此在雕塑品上要尽可能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我觉得在确定雕塑品要表现的题材内容后,就要很好地研究采用符合这个内容的体裁形式,如头像、胸像、单身像、群像、圆雕、浮雕等。体裁决定于题材内容的需要。如果体裁采用得恰当,不仅能充分表现内容,而且体裁形式本身也能增强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美,如果采用的体裁形式不够恰当,甚至不相称,比如用一个单像即可表现的题材内容,却用了群像,必须用浮雕方能表达的,却用了圆雕形式;这就使要表现的内容不能恰到好处地显露出来,也必然会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到损失。
体裁形式定了,就要考虑如何构图(在头像、胸像上称之为剪裁),构图是构思的具体表现,是作品艺术形式能否完美和动人的第一个关键。在雕塑创作上,究竟应该如何构图,这是既有规律,又无固定办法的。一个雕塑家,一件雕塑品必须有所创新,不能老按着一个样子去做。但由于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在构图上也有自己的规律。我觉得这个规律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从内容出发,务求明确地表达内容。(二)构图应符合题材人物的气质。比如雕塑一个女像,不仅要表现她的思想情感,而且要符合于女性的气质。(三)构图要使作品(特别是圆雕)的各个角度都有情意完整、美好的画面。(四)构图要使作品在轮廓上有符合于题材内容的鲜明节奏。比如描写一群英勇的战士冲向敌人,我们若把他们组织成在一种汹涌前进的节奏形式内,就能更好地体现他们英勇的战斗精神,给观者以必胜的感觉。(五)由于雕塑是立体和有重量的硬质材料做成的,在雕塑品上容易产生一种动而不稳定,静而呆板的感觉。所以在构图上要均衡虚实相称,多样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六)构图要使雕塑品能和使用场所大小相配合。如不能调和,虽表现了内容,但在和周围环境结合之下,就会显得难看。(七)雕塑是利用金属、石头、木材等硬质材料所做的。材料本身有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感,雕塑构图要利用这种材料的性质和性能,如花岗石的雕像,就应强调结实稳定感,不然,也会给人一种不快、不美的感觉。生动、美、舒适,在雕塑品上是很重要的。对欣赏者来说,雕塑品是从生动、有趣、美引导欣赏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思想性的。美、有趣、生动,不是雕塑品的目的,但是却是重要的手段。
在构图上虽说有许多规律要注意,但在具体运用时,每个雕塑家以至每件作品都应有所不同,而且最好做到各有其巧妙的创造,否则,也必将有碍于雕塑品的新鲜和独创性,自然也就影响到作品的思想性和说服力量。
产生题材情节的实际生活虽是千变万化的,但生活的某些日常规律及人在生活中的姿态动作上,尤其是在社会习惯相同的情况下生活的人们,彼此是有其相一致的地方的。那么以反映生活为基础的雕塑的构图,也难免有时小同大异,甚至大同小异。我觉得不应该为了构图的新奇,而脱离了生活。如其不然,就难免为构图而构图,以至陷入形式主义。
四、生动、新鲜的制作表现
为了能把革命的政治内容,通过有力量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一个雕塑家,一件雕塑品,除了需要在体裁、构图上反复考虑外,还应该在造型的制作表现上,力求其生动、鲜明和独创性。这样,即使在题材、构图上有不能避免的大同小异之处,作品仍能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北魏和唐代的不同、云冈和麦积山的异趣,就证明了雕塑造型上的制作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雕塑是立于空间的艺术,正像一座山,一个建筑一样,是以其在空间所呈现的形和体,表现题材内容的。既是要在空间起作用,雕塑品的造型,必须特别注意立体感和重量感,尽可能做到:面与面,体与体,形与形,局部与大体,从内向外,明暗调和,结结实实,上下左右一气呵成。根据要表现的题材内容角度,每个雕塑家、每件雕塑品在表现上应加强与此相称的造型处理。某些作家或作品可以是更严谨,另一些则更潇洒,其他可以结实有力或者丰富优美,还有些可以是明朗或光暗对比强烈。有些人把各样处理方法同时用在一件雕塑品上,我觉得不但不丰富多彩,而且也没有新鲜、独具的风格。这种东拼西凑,正同那种不精不炼,格调不高的雕塑品一样不好。在雕塑造型制作表现上,除了根据题材内容的要求外,我认为需要注意的,或者说是任何一件雕塑品都不能忽略的有四点:(一)适应室内或室外光线;(二)适应远观或近看;(三)尽可能与已有的中外古今雕塑品有所不同;(四)为提高新创作的质量,雕塑家可以在前人,尤其是本国的前代优良雕塑作品中,吸取一些可以吸取的东西。这样做,有利于观众在原有的欣赏习惯上,接受新作品。
五、个人风格和时代气息
雕塑品的艺术质量,是和作家的个人艺术风格分不开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作家对生活的态度、艺术修养及气质的不同。如某些作家特别喜欢优美、典雅,另一些作家欢喜刚强、豪放等等,这就使得他们的艺术从选题、定情、定式、定型、使料、以至用凿及塑法,都各有所不同,使这个作家和另一作家的作品,各具风貌。也正由于在雕塑品上不能描写很多故事情节,就更需要有新鲜独特的艺术风格来突出作品的内容,提高感人力量。在一个头像或独立的全身像上,如果没有这种新鲜独特的表现,那比之故事性强、场面大的其他艺术品来,就更容易觉得平庸乏味,当然也无法使内容生动感人了。但是在雕塑上,只有个人艺术风格,我觉得是不够的。雕塑家和其他人一样,是处在时代中的。每一个时代是不相同的。如果个人的艺术风格没有时代气息,就有可能使人觉得他的作品,不知道产生于何时。没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自然也就很容易脱离时代生活的本质。我们社会主义雕塑艺术不论表现哪一种内容,都要体现我们这一时代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也不是随便哪一种艺术风格,而是寻求更有利于表现上述内容的风格。我觉得雕塑艺术只有在这样的要求上,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时代和劳动人民服务。
六、借鉴和创新
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是从各个时代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前代人积累的经验,我们的雕塑艺术就要一切都从头开始,这样是不会一下子达到很高水平的。所以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祖国民族的传统,对每一个雕塑家是不可缺少的。但继承是为创新。就拿形式美来说,每一个民族,由于在历代的生活斗争和社会斗争中,人民发现和认识到那些东西是有益的和美的。又由于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上的需要,人们不但能更好地掌握有益的东西,也逐渐对美的东西有了总结,以至把它组织成为各种美的程式,并将它再应用于新的需要上。每一个民族对美的程式的需要和使用各有其不同。这种美的程式一方面有他的继承性,也就是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在每一个时代,也有它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我们在雕塑艺术形式上如果只是继承过去,那么作品就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时代。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但在雕塑艺术上究竟如何继承呢?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第一,我们应该很好地分析古代作品,找出古代雕塑艺术中(不管是构图方面或制作表现方面的)哪些东西可以吸取的,以用来恰当地表现新的题材内容。这里所说的恰当,是指在我们的作品上应用了它,但又没有照搬原来的老样子,而是能够帮助我们表现新内容,能够提高我们作品的艺术质量。例如汉代雕塑的生动有力,北魏的清俊含蓄,唐代的丰润多姿,宋代的生气饱满,就有不少的东西可为我们借鉴继承。对古代雕塑艺术的分析工作是很细致的,而且是需要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才能做出评定。所以不能把对今天有用,或者是不是美的范围弄得很狭窄,匆忙地下判断。第二,对于雕塑家来说,停留在对古代作品的理论分析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好好地临摹那些优秀的古代作品。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不通过临摹,是难于熔化成为自己心中手上的东西。中国古代雕塑家对室外雕塑品受光处理有很好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亲自临摹一些优秀的古代石人、石马、石狮等,就不容易较快地取得室外雕塑的处理办法。在艺术格调、趣味高低方面,不通过临摹,有时更是不容易体会到。继承是为了能恰当、确切和充分地表现新的内容。在雕塑品上,应看出有所继承,但不能让人感觉有很多旧气氛。旧气氛必然有损于我们的新内容。当然,继承和创新需要艰苦、反复的艺术实践,才能产生出应有的结果。在美术史上,从一个时代转到另一个时代,由旧风格到创造成新风格,不仅需要若干雕塑家的努力,而常常需要整个时代的作家去创造,和社会的支持才能完成。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们文学艺术的指路灯塔,对于美术来说,我觉得更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创作天地。在雕塑实践中,我时时刻刻想: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主席的指示。但我的学习不够深、思想水平低,对于劳动人民生活认识浅,艺术能力弱,不仅体会得不深、不全面,可能还有许多错误。写出来请同志们指教、批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