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钻研生产 积极建议 热爱集体 老农胡大根带头提高农活质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6
第2版()
专栏:

钻研生产 积极建议 热爱集体
老农胡大根带头提高农活质量
据《山西日报》报道 山西襄垣县北底公社南娥大队冯村(冯村有三个生产队,是南娥大队的第八、第九、第十生产队)的社员们,都夸奖九队的老农胡大根热爱集体,关心生产。
1960年春天,开始种玉茭
(玉米)了。
当时,冯村是一个生产队,胡大根是一个作业组的组长。这年,队里计划种三百四十多亩玉茭,给胡大根作业组分配了一百七十亩。胡大根接受这个任务以后,便想办法保证玉茭丰收。这时,他想起自己的经验。有一年他种的玉茭小苗很旺,但到伏天反发黑不长了。为此他很纳闷,想找出原因。在锄玉茭的时候,连根拔起一株,发现根都在上面浮着。他认为玉茭小苗不旺,除底肥少是一个原因以外,主要是下种时挖的窝浅,根扎不下去。第二年,他把每个玉茭窝都挖两钁深,放上底肥,灌上圊肥才下籽。结果玉茭小苗生长后劲很大,玉茭结得很好。1960年,胡大根决心把这一百七十亩玉茭照这种办法下种。可是,不少社员不同意,他们说这样种太费事。胡大根一时说服不了大家,他就和冯六斤、李三管等几个老农商议,把挖玉茭窝的事担当起来,其余人担粪送粪下籽。秋后玉茭果然获得了丰收。
胡大根今年五十六岁,庄稼行里的活儿,样样精通。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体会到要多打粮食,就必须下苦功钻研,功夫一点不马虎。给队里担土,别人把土担完就走;他担了土,却是见坷垃就打,见石头就拾。他做的活细,要求别人也严。有些人做活没做好,收工走了,他就帮人家返工。
去年春天,因为种玉茭的事,曾引起了一场风波。
事情是这样:去年冯村生产队四个作业组,按照队里的计划,每个组种八十亩玉茭。胡大根这个组,除了规定深刨窝以外,还要求每窝玉茭上足底肥,每瓢粪灌六棵。结果还差二十多亩没种完,粪就没有了。这时,他们种的地堰下另一个作业组也在种玉茭。这个组只拉了一车粪,四五个人整整种了一下午。这时社员就埋怨开了,他们说:你看人家是怎么种的,如果咱们也那样种,还能没有了粪。胡大根对社员们说:“咱种庄稼是为了多打粮食,不是为了快,没肥咱们去找。”他发动社员去挖茅厕底,使没下种的二十多亩玉茭有了底肥,接着就去给那个作业组提意见。可是那个组不接受,组长说:“你管你的组就行啦,还能管着我们?”胡大根说:“你们也是给队里干,减了产是大家的事,为啥管不着!”在他的坚持下,那个组承认了不对,改变了种法。
胡大根不光对一些社员不重视农活质量的现象提意见,还对队干部进行监督。今年春天有一段时间,他们的队长郝天顺只顾赶集倒换牲口,没有很好领导生产。一次下了雨,别的队抢墒耙耢,他们的队却把牲口拴在家里。胡大根找着队长提议趁墒出工。队长说:“还怕不再下雨?急什么!”胡大根于是去找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二明。陈二明接受了他的意见,批评了郝天顺,采取了补救措施。冯村三个生产队,共种着二十亩沟地,这几年沟地耕作很粗糙。胡大根向大队建议抓一下沟地的生产。支部书记陈二明接受他的建议,召开了党团员队干部会,讨论了有关沟地精耕细作的办法。冯村三个生产队队长实际参加生产不多,对农活质量检查验收不严,胡大根也提出了批评。在党支部帮助下,队干部在社员大会上作了检讨,修订了劳动定额,加强了检查验收制度。
由于胡大根对农活质量连续提出批评建议,这个村的队干部和社员,对提高农活质量重视起来了,作风开始有了转变。队干部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带头提高农活质量,广大社员做活也比以前讲究了。胡大根的劲头更大,积极帮助队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管理生产,热情帮助青年社员学习技术。(附图片)
右图:云南富民县永定公社永定一大队第十四生产队的小麦,目前已经普遍成熟。由于雨量充足,田间管理细致,收成较好。这是社员们在收割小麦。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