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南社杰出诗人周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6
第6版()
专栏:

南社杰出诗人周实
白坚
1911年11月17日(清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周实在淮安为响应武昌起义而被害。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烈士,也是南社的杰出诗人。然而,许多年来,除了南社柳亚子等而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提到他,谈辛亥革命历史时忽略了他的业绩,编近代文学史的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这是不该有的现象。
我早年在淮安读书,习闻周少芗师(周实的族兄)谈周实事迹,并熟读周实集中的那些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事隔多年,原集早已失落,屡屡搜求而不得。最近,扬州古旧书店为我找到一部。于是我写这篇短文。
周实,字实丹,号无尽;原名桂生,字剑灵。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的一个破落世家。他出生前一年多刚爆发中法战争,他出生后的第十年又遇上中日战争。他的幼年正当大清封建王朝面临崩溃、加紧压榨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的阶段。周实从小就熟知明清之际的遗事,渐萌民族思想;十三岁时,读美国独立史、法国革命史,就倾向民主革命。1907年入南京两江师范学校,接触西方新学和革命思潮;目睹国事日非,外侮日亟,更时时以革命和救国为念。此时的周实,卓荦[luò]豪放,能诗善饮,已经在侪[chái]辈中崭然露头角了。他早期的诗作就不时流露忧国心情和革命思想,如“国耻何时雪”,“东方恐黑仇”(《岁暮感赋》)。
1909年,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倡设南社,以文字鼓吹革命,周实欣然加入。稍后,他并创淮南社,以扩大南社的声势和影响。1910年秋,南社高旭、姚光、蔡有守等结伴游金陵,访周实。周实和高旭等从未谋面,一见如故;同游明孝陵、北极阁,寻明故宫遗迹。后来,周实把诸人所作诗词汇编成《白门悲秋集》。他们的游览,并不是闲情逸致;他们的吟咏,也不是舞文弄墨。他们借凭吊明代遗迹以抒发民族感情;怀古其名,感今其实。周实的《重九偕吹万天梅平庵哲夫凤石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七律四首就有“谁识停车无限意,高怀苦忆蒋山傭”,“诸公勉画平戎策,涤我新亭浊酒痕”等句。
如果说早期的周实是慷慨悲歌,壮怀激烈,忧国有心,救国无路,那么参加南社并和同盟会人士联系后,他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和同志,就更为激昂,更为坚定,也更为积极和乐观了。试举一首诗如下:
“昆仑顶上大声呼,共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龙蛇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
(《民主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四之一,1910年作)。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周实决定投身于战斗当中,初拟参加南京举事,后应招至上海与柳亚子等会晤,即星夜回淮,图谋光复。11月初,清江发生兵变,山阳地主豪绅惊惶失措。周实至淮,与同乡同学的志士阮式,召集淮安府城的学生八九十人,组成学生队,被推为正副队长。乡绅们见势迫,乃商请他们共保乡里,周实接受了这一请求,把学生队改为巡逻部,和阮式分任正副部长。周、阮二人日夜奔走鼓吹,于11月14日在府城旧漕署召开数千人的群众大会;周实首先登坛誓众,宣布淮城光复。清山阳县令姚荣泽表面唯唯听命,骨子里暗施诡计,勾结劣绅,于11月17日下午,以邀约议事为名,在府学宫前设兵惨杀周实,阮式同时被执遇害,巡逻部遂告解散。次日,镇江革命军的一个支队抵淮,查问周阮被害事件,凶手姚荣泽畏罪逃往南通。经南社诸人力争,在1912年4月在上海公审姚犯,判决死刑。但后竟为袁世凯所赦,未执行。周实等人的革命性是不彻底的,在斗争过程中是缺乏警惕的,这是他们遭受暗算的主观因素。至于革命成功,谋杀革命志士的凶手竟受庇护,那就是整个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所决定的了。
周实的著作,大部散佚,仅存文一卷,诗四卷,诗话二卷,尊情录一卷,词曲一卷,由淮安周伟编成《无尽庵遗集》,1912年冬在上海出版。
在文学见解上,周实认为诗歌“非特以见人心,且于以觇[zhān]世变焉”,“尤贵因时立吾言于此而不可移易”;他撰辑诗话是为了“使天下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感发而奋兴”;他进而指斥“守宗派,讲格律,重声调”,“乃文章诗歌之奴隶”(见《诗话序》)。可见他是深知文学应当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在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是实践并贯彻了这种理论和主张的。
诗歌是周实作品的主要成就所在。他的诗,一方面远师杜甫,功力深厚,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又倾向于晚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不为格律所拘。就《无尽庵遗集》中现存的近六百首诗而论,既有陈去病、柳亚子的抑郁悲凉、歌哭无端的情调,又有高旭的纵横挥斥、不可羁縻[mí]的气势。后期作品中还有南社诗人中不多见的乐观无畏、豁然开朗的精神。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中,周实可说与秋瑾很是相似。不但襟怀的激烈,临事的英勇,彼此共同;而且诗作中主题的鲜明,调子的激昂,也极其相近,至于题材的多样,形式的变化,周实似乎更为显著些。仅以诗论,周实在近代文学史上就应受到一定的重视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