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文心雕龙》的声律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7
第5版()
专栏:书林

《文心雕龙》的声律论
振甫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xié](?—约520),南朝齐梁时人,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文心雕龙》作于齐代,全书五十篇,《序志》说明著书的用意,《原道》以下五篇论文学;《明诗》以下二十篇论文体;《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论创作,其中《声律》篇是声律论。现在想分三次来介绍这本书,即文学和文体论,创作论,声律论。联系到最近诗人们的诗歌座谈,所以先介绍声律论。
刘勰生在古代格律诗的酝酿时期。看看那时候作为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古代格律诗的创造提出什么理论,看看古代格律诗酝酿时期的经验,也许对现代格律诗的创造,会有一些启发吧。
当时对古代格律诗的创制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人为地制定一套格律,根据这套格律来进行创作,这种意见的倡导和实践者是沈约;一种意见反对人为地制定一套格律,认为诗歌只要念起来上口就成,用不到什么人为的格律,这种意见的代表者是钟嵘;一种意见支持制定格律,但并没有肯定沈约所制定的格律是正确的,只是就格律诗的创造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的是刘勰。事实证明,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并没有按照沈约这派诗人所制定的格律。他们的格律限制太多,有八病说,确实像钟嵘在《诗品》里所批评的,“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同时也证明钟嵘反对格律诗的理论并不正确。只有刘勰的声律论,既没有赞成沈约等那套限制太严的格律,又不反对格律,而他对格律诗的创制所提出的原则,基本上是同唐代的格律诗相符合的。从这里也证明刘勰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刘勰对格律诗的创作提出的原则是:“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舛[chuǎn],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这就是说,四声有抑扬,飞是扬,沉是抑,飞是平声,沉是仄声,一句全用平声,全用仄声,全是扬,全是抑,都不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只有抑扬交错,平仄交错,这才像井上的辘轳那样声调圆转,像逆鳞相比那样声调靡密。后来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完全符合这个原则。唐代的格律诗就根据声调的抑扬平仄,把它交错起来制定的。如五律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按照声调的飞沉,一扬一抑相配合,使飞和沉相间,像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刘勰在这里还提出双声迭韵问题,大意是要是两个字是双声(发声相同),如“参差”,两个字是迭韵(收声相同),如“窈窕”,都可用;要是双声字或迭韵字中间给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不顺口,要避免。后来唐代的格律诗对这点要求并不严格。
刘勰又说:“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这是说,解决格律诗的问题主要在和与韵,韵就是句末押韵,这是容易解决的,有了一部韵书,照韵书押韵,问题就解决了。和是一句中的平仄抑扬要调配得当,还有句和句之间的平仄抑扬也要调配得当,这就很困难。后来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也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唐代格律诗,主要解决了和的问题,上引的平仄相间,就是解决了一句和一联中的和,也就是在一句中要求一扬一抑,平仄搭配得当,使音调和谐,这是句中的和。在一联中,两句的平仄要交错,也就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大体相反,这是一联中的和。联与联之间平仄也要交错,即第一句平起的,第三句要仄起,这是联与联之间的和。和的问题这样解决了,唐代的格律诗也就形成了。从唐代格律诗的形成符合刘勰所提出的原则看,不仅证明刘勰确实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也说明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格律诗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就古代格律诗酝酿时期的经验看,有一批诗人人为地制定一套格律努力实践,有文学理论家探讨格律诗的理论,这两方面配合起来,经过摸索,问题逐渐清楚了。像刘勰指出解决格律诗的关键在韵与和上,于是在和的问题上,逐渐淘汰了人为制定的格律不合理的部分,反复修改,终于形成了一套大家公认的格律。这种古代格律诗酝酿时期的经验也许可供现代格律诗的创作作参考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