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纸张上“黑点子”的变化——重庆六○一纸厂消除纸张尘埃度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8
第2版()
专栏:

纸张上“黑点子”的变化
——重庆六○一纸厂消除纸张尘埃度的经过
张怀珍
画家给一位姑娘画像,刚刚画到那对大眼睛,忽然发现该画眼白的地方,纸上有一个黑点子。一位会计正在整写账目,在不该有分点的地方,账册纸上却出现了一个天然的分点。这些讨厌的黑点子,在造纸厂里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尘埃度”,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按照规定,最好的书写纸每平方米最多只能有一百二十个黑点子,每增加一百到两百个黑点子,质量就要降低一级。
黑点子多,在重庆六○一造纸厂一直是职工头痛的问题。这个厂生产的胶版纸、书写纸等,论强度、拉力都符合质量要求,就是黑点子往往要超过规定。他们算过一笔账,如果黑点子减少一百到两百个,纸张质量平均提高6%,则每年可以多收入五十多万元;收入增加五十多万元,就等于劳动生产率提高10%,成本降低17%。
正因为黑点子这样可恶,他们早就提出要“做好清洁清洗工作,消灭黑点子”。最初大家认为这些黑点子,只要洗涤、漂白两个工序把原料洗干净,漂彻底,就自然没有了。可是原料车间的车间主任、支部书记、技术员,亲自到洗漂工段蹲了两个月后,效果并不显著。原来原料中间有些杂质,像焦木柴、黄泥巴等,根本就洗不净漂不白,就是洗净漂白的原料,在送到造纸车间的过程中,只要一个环节上的工作稍微疏忽一下,空气中的尘埃也会大量地落到纸浆中去。
这种情况使大家认识到:要消灭那些黑点子,必须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线动员,环环扣紧。于是厂长、工程师和有关科室的职能干部,一齐出动,亲自到切剪机旁,到蒸煮车间,甚至亲自在造纸车间清除尘埃,操纵除尘设备。这样一突击,黑点子确实减少了。但是,等领导干部一回到办公室,黑点子又增加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切剪工段的工人说:领导同志未到他们工段前,他们那部筛选原料的规格筛就坏了,两层网上各有一个大洞,本来应该彻底修补以后才能再用,但在突击消灭黑点子的时候来不及修理,只好临时拿东西塞住。开始,筛选的原料还合乎规格,但后来漏洞越撞越大,连塞都塞不住,不规格的原料便漏下去了。此外,那时,料场送来的原料要整齐一些,原料装锅时配用化学药物也要准确一些,清洁清洗工作也要经常一些;后来,由于岗位责任制和工艺规程不健全,所以生产又恢复了原来的老样子,黑点子便又多起来了。
这一段小小的弯路,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要彻底解决黑点子问题,非要全面地踏踏实实地加强企业管理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临时抓一阵是不行的。于是,他们从发挥成品车间除尘器的作用开始,向黑点子展开了进攻。造纸机上的除尘器,是消灭尘埃的最后一关,过去不定时清洗,不经常检查、维护,有的装满了灰尘,有的坏了。这次,他们确定由专人负责,将该检修的除尘器修好,并且建立了定期检查和检修的制度,这样就使除尘器真正成为消灭黑点子的一个有力武器。
接着,他们又在蒸煮车间的洗涤、漂白、蒸煮、切剪等环节,具体找原因,查漏洞,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没有原始记录的就设置原始记录,责任不明的重新明确责任,规程不健全的重新制定规程。
最后一直把工作做到供销部门。因为黑点子最初是附着在各种原料身上的,只有从采购原料开始,就注意减少原料中的尘埃,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黑点子问题。这中间有许许多多看来细小的问题,但要彻底解决却要做很多工作。比如,从码头往料场搬运原料,路途远,又是上坡,工人中途一定要休息,休息时,原料就得放在地上,地面比较清洁,灰尘就沾得少一些;路上有煤末,沾的灰尘就多一些。这次他们制订了搬运规程,调整了原来的劳动组织,才算比较彻底地解决了问题。
经过了一番深入细致的工作,从今年2月份以后,六○一造纸厂书写纸的质量逐步提高,最近,二号、三号书写纸的黑点显著减少。这件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产品上黑点子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管理工作上存在着“黑点子”。要使纸张上的黑点子减少到最低限度,就必须消除管理工作上的种种缺陷。 (原载《重庆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