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蛤蜊岛上采贝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8
第2版()
专栏:

蛤蜊岛上采贝忙
新华社记者 史越峨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黄海北部、辽宁庄河县城对岸十多里的蛤蜊岛时,殷勤好客的主人给我们安排了一顿丰盛别致的晚餐。桌上的小菜,碗碗都有他们自己繁殖的贝类产品,有文蛤、沙蚬[xiǎn]子、毛蚶[hān]子、牡犡、蚆蛸等等。第一次尝到这许多新海味,分外感到新奇有趣。然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从大陆上来到这里开垦荒滩,移殖亲贝的年轻人。
蛤蜊岛长七八里,宽十里,原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岛。1959年以后,庄河县水产部门从福建连江县学来人工管理和养殖贝类的经验,县委就调了一位曾经南征北战走遍大半个中国的老排长曲学喜领着二十多位年轻姑娘,协助石山公社在这里建立了贝类管理养殖场。他们从大陆运来黄沙,把几百亩荒滩改良为适宜养贝的良田,又从辽西锦州湾内移来“亲贝”。经过几年的经营,现在这里的贝类资源已经丰富起来了。陪我们参观的养殖场场长曲学喜说,去年冬季这里第一次大量人工采贝,就获得高产。有的一亩“贝田”,收获了六万一千四百多斤贝类。
现在,正是采贝的季节,每当海潮退了以后,黄色的沙滩上,一个个泡沫就从成千上万的小孔眼里冒上来,在阳光照耀下,好像一串串闪光的宝珠,倾洒在海水里。原来,这就是沙下的小生命——贝类在呼吸新鲜空气。这时,一群穿着长统胶鞋,挑着工具的采蚬子姑娘们,紧张地用小巧的铁耙,轻轻地翻开沙土拣贝。庄河县五好青年张淑芝,不到四十分钟就拣了六十多斤蚬子,一斤蚬子大约有六十个。这就是说,她每分钟能采九十个蚬子。这个数字证明了蛤蜊岛海滩上贝类是何等兴旺。
海风吹拂着姑娘们的发辫,双手浸在暖洋洋的海水里,在海边拾贝,确是一件愉快的劳动。可是,大量收获贝类的季节,却在寒风刺骨的冬天。
冬季,是各类鱼虾生产淡季。这时,贝类长得最肥美,因此,人们有意识地采捕贝类来填补这个海产品供应的淡季,增加人们年节副食供应的花色品种。
去年冬天,是这个养殖场人工养殖贝类以来的第一个收获季节。呼啸的海风吹进港湾,海滩特别寒冷。可是这些海边长大的姑娘们仍然赶潮采贝,从不耽误一个潮流。
在寒冬采贝,要说不冷那是假话。然而,他们为了让城乡人民在新年春节吃到鲜美的水产品,而忍受了严寒的考验。那时,张淑芝和张淑青两个小姐妹干得更欢,尽管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样,她俩还是走在前头,干得满头大汗。
后来,采贝姑娘们研究戴手套干活的办法,可是戴上手套以后,手指呆笨,简直无法工作。以后又改用工具钳,也不能御寒,产量又低。最后大家还是扔掉了工具钳,凭那双熟练的双手去和严寒斗争。起初,双手由寒冷到麻木,干了一阵之后,十指间倒又转暖了。
就这样,蛤蜊岛的年轻人终于在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里,采捕到九万多斤新鲜贝肉。
今年1月,正在采贝繁忙的时期,看海的渔民发现在人工管养的海滩上,有野鸭栖息过的地方,那些还没有长成的幼贝就不翼而飞了。开始,他们用枪打野鸭,狡猾的家伙一听到脚步声,就腾空而起。野鸭迂回在辽阔的天空里,怎样搜捕呢?
老渔民王清敏,听说幼贝遭到野鸭为害,回忆起他三十年前在海滩上逮野鸭子的情景。他把钓鱼的快钩一个个磨得锋利雪亮,撒在一块刚翻过的滩涂上,一忽儿,飞来一群野鸭,那只领头的贪欲的野鸭一头扎下去,只听噼噼扑扑翅膀扑打在海滩上的声音,越是跳蹦,越是有更多的钓钩挂在身上,再也挣脱不了啦。其它的野鸭望着同伴的下场,无可奈何地飞走了。当天剖开野鸭一看,它的消化道里发现了一粒粒细小的蚬子。不久又陆续捕住了八九只野鸭,就再也找不到这群“海盗”的影子了。可是岛上的人们还是照例天天把快钩放置在海滩上,它像保姆一样地时刻守候在贝族柔软的沙床旁。
贝类每年繁殖二次。夏至一过,贝类产卵繁殖的季节就到了。现在,蛤蜊岛的青年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管理“贝田”和开垦新荒滩的活动。今年,养殖场计划再扩大贝田一百五十亩。人工开垦荒滩养贝,除了简单的翻滩外,需要移殖大量的亲贝、子贝,还要到大陆上去运黄沙,给贝类创造一个沙泥搭配匀称、透气性良好的生活环境。当我们离开蛤蜊岛的时候,荒滩上已经开出了一片新“贝田”。姑娘和小伙子们告诉我们说:为了实现变荒滩为“贝库”的远大理想,他们一定年复一年地耕耘这块海田,采捕更多鲜美的贝肉供应给城乡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