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培养农村铁木工匠接班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5-28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培养农村铁木工匠接班人
本报记者 王炳奎
前些天,在访问太行山区的旅途中,我们到了河北涞水县李各庄公社的李各庄大队。这个大队没有铁匠,修制农具总要跑十几里山路。去年秋天,大队请来铁匠赵田德,带起本村的青年刘振福,建立了红炉。大队原有两位木匠,但都已年过四旬。大队也积极帮助他们带了两个徒弟。现在,这个大队生产所需要的小农具和三百多户社员一部分生活用具的修制,差不多可以自己解决了。至于泥瓦匠,这个大队现有五名,能够满足本队目前的需要;但他们仍没有放松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和提高。
李各庄生产大队是否代表当地一般情况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访问了公社的负责同志。据公社统计,全公社除李各庄大队以外的八个生产大队,共有木匠六人,铁匠一人,泥瓦匠四人。显然,这支工匠力量是很单薄的。再从工匠的年龄和发展趋势上看,除两名木工年纪较轻,其余都是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了。这样多的老匠人,目前只有三名徒弟。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地改变,工匠力量势必越来越弱。看来培养工匠接班人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农业生产中的手工劳动还占着很大比重,中小农具是生产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中小农具修制力量的工匠,当然是发展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再从生活需要设想,修房盖屋、家具修造等等,也都需要匠人为人们服务。
培养铁木工匠的任务应由谁来担负?是手工业部门培养,还是生产大队或生产队自己培养呢?看来需要因地制宜,不可偏废。从农村的历史情况来看,多是就地培养,亦工亦农。匠人们教弟传子或当地收徒,农闲作工,农忙务农。李各庄大队注意培养工匠,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大队长刘进来说,他们那里山地费工具,前几年因为没有技术力量,修农具往往要跑十多里路,一不及时,二费工。他们算过这样一笔账:在培养工匠以前,全大队平均每月用于取送修配农具的人力,即达四五十个劳动日。
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培养铁木工匠,也有很多有利条件。目前多数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大都有一些老一辈工匠,就地收徒,既不脱离农业生产,花费又少,费时短,收效大。同时,让这些老匠人带起徒弟,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作用,又能把他们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传播下去。看来,在手工业组织培养技术人材的同时,由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就地培养铁木工匠,是值得提倡的。
近几年来,农村铁木工匠继艺乏人的情况,是我们前进当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因而一些青年人产生了重“洋”厌“土”的思想。他们认为,手工劳动工匠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再学抡锤拉锯没前途。另方面,有些地方对老工匠带徒弟没有规定明确的报酬,也影响到一些工匠带徒弟的积极性。但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方面没有把培养工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他们既没有充分利用当地培养工匠的有利条件,又对现有工匠照顾不够,这就不能不影响带徒弟和学艺者的积极性了。
由此看来,解决继艺乏人的问题,首先需要领导重视,而后扎扎实实地作一番工作,逐个地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李各庄生产大队正是作到了这一点,才收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