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崔老大娘养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02
第2版()
专栏:

崔老大娘养猪
本报记者 武迎山 张连德
在一个绿柳环绕的农家庭院里,我们的注意力被一个看去平凡无奇的猪圈吸引住了。圈里养着四头猪:一头母猪,三头克郎,母猪长得足有一百二十斤重;那克郎猪,一头有五十来斤,两头约三十多斤。只要看一看这几头逗人喜爱的猪,就知道它们的主人必定是一个养猪的好手。
半个家业
猪的主人是北京市房山县交道公社刘平庄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崔坤老大爷的妻子——崔老大娘。她今年已是四十九岁的人了,但仍精神饱满,人勤手快。说起养猪,真是她的拿手本领,算起来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老大娘打从二十一岁结婚起就养猪,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断过。刚过门时,家里人口少,每年养两头肥猪,年终卖一头,杀一头,逢年过节,有油有肉。后来,孩子多了,就开始养母猪,一直养了二十来年,因为养得好,两年准下五窝小猪,每窝小猪七八头。每年留下两头克郎养肥猪,其余全部出卖。看来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崔老大娘说,庄稼户养猪,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靠猪来积肥养田。地里施肥多,庄稼就长得好。她家的二十多亩地,哪年也打五六千斤粮食,这在当地说来,产量是比较高的。除去开销和人畜食用,年年都有富余。解放以后,日子越过越好,1950年买了一辆大车,1951年又买了一头骡子。崔坤老大爷就是带着他的大车和骡子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十年来,她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这与养猪有着密切的关系。粗略计算一下,从老大娘手里养出的肥猪不下六十头,小猪总有三四百头。难怪老大娘意味深长地说,猪给她家创了半个家业。
几笔账
1961年6月,当地政府号召社员家庭养猪,为了鼓励社员的养猪积极性,还制订了一套奖励办法,对出卖肥猪、小猪和肥料,都给以一定的奖励。崔老大娘一下就养了三头猪,其中有一头母猪。到年底,母猪下了八头小猪,自留了三头,出卖了五头;两个克郎猪都喂肥了,卖给国家过秤时,一头一百一十斤,另一头一百三十斤;此外还交给生产队四十方肥料。短短半年时间,崔老大娘家仅养猪一项,就创造了以上这么多财富。她家究竟得到些什么利益呢?请看下面这几笔账:
母猪下小猪一窝,得饲料奖励粮六十斤;出卖小猪五头,价款五十元;自留小猪三头。
卖肥猪两头,得现金一百元,饲料奖励粮六十斤;得肉票六十斤。
交生产队肥料四十方,得奖励粮一百二十斤,奖金四十元;另有一千个工分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分配。
以上共得到粮食二百四十斤,足够一个大人多半年的口粮;现金一百九十元;小猪三头;工分一千个,约相当于一个男整劳力全年所得工分的三分之一,以之参加生产队的统一分配,即可分得一个整劳力全年分配量的三分之一。把这几项总起来看,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男整劳力参加集体劳动一年所得的全部。也就是说,崔老大娘家在1961年,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前提下,养了大半年的猪,就相当于平添了一个男整劳力参加集体生产。另外还吃了六十斤肉。
今年所养的三头克郎,年底可以养到一百多斤,计划卖给国家两头,自己吃一头。7月初,母猪就要下小猪,年底前可以再下一窝。两窝小猪可达十五六头,自留三头,其余全部出卖。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社员养猪的收益的确相当可观。但是,这对于集体生产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也来算算账:
1958年以前,刘平庄村全村一百五十多户,差不多每户都养猪,最多的时候,全村一年出卖过肥猪四百头左右;全村一千六百亩耕地,1958年的粮食产量曾达到六十万斤以上。
1961年,把集体猪场的一部分猪下放给户养,又认真执行了为鼓励社员养猪积极性而规定的一套奖励办法,全村养猪的头数迅速增加;由于积肥得奖兑现,社员都愿把肥料交售给集体,当年就扭转了缺肥的情况,每亩施肥约五千斤,加上按劳分配政策的认真贯彻,调动了社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当年的粮食产量就增加了。今年猪的头数又有增长,到5月初已由去年的一百三十头增加到二百头。地里的施肥量也有增加。据支部书记佟信同志估计,如果今年没有严重天灾,肯定要比去年打粮多。努努力,闹得好,加上改造一部分洼地,达到五十万斤粮食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以看出,粮食产量的高低,同养猪头数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养猪方针的正确贯彻,又对养猪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饲料问题
现在,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贯彻执行了。但是,在几年自然灾害之后,粮食产量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猪养得又多又好呢?譬如,饲料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听到我们提的问题,老大娘从泔水缸里舀出一瓢稠乎乎的煮熟了的野菜,菜叶已经成了黄褐色,还发出一种酸溜溜的味道。就是这,再加上一些刷锅水、剩饭汤、剩锅巴等,喂的时候再抓上三把皮皮瓣瓣等杂粮面,搅和匀,就是四头猪的一顿粮食了。一天差不多要七八十斤野菜;7、8月间,小猪长大了以后,一天所吃的野菜总得一百三四十斤。到了秋收以后,要放牧一个时期,田野里抛撒遗漏的残瓜废豆、残根剩叶,就成了猪的上等佳餐。只有到肥猪育肥、母猪产期和抚育初生小猪的时候,才适当地多给一些精料。喂猪的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呢?老大娘的办法叫做:“以猪养猪”,是靠奖励的粮食养猪。1961年下半年,她从卖肥猪、小猪和肥料中得到二百四十斤粮食。那时,还只有两头肥猪,一窝小猪。今年有三头肥猪,母猪要下两窝小猪。出卖三头肥猪得的奖励粮,两窝小猪以出卖后得的粮食,加上积肥六十方(已经交了)得的粮,全年共得六百多斤粮食。开始养猪,还没有奖励粮,猪饲料如何解决?崔老大娘的办法是:先将人的口粮皮皮壳壳用来喂猪,有了奖励粮,还是人吃面,猪吃皮和一部分粗面,只不过是喂的数量增加一些。老大娘说,因为粮食少,肥猪只能长个一百一二十斤重的“青菜膘”。她去年卖的两头肥猪,就是这样喂成的。粮食方便的时候,猪膘有四指厚。就是那时候,喂猪主要还是靠菜,也用不着多少粮食,一头肥猪一年有个百十斤粮食,一头母猪有个二百几十斤粮食就足够了。肥猪主要靠糠菜长架子,在育肥的最后两三个月才多喂一些粮食。
老大娘喂猪主要靠野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全村每个人口多的户都来养四口猪,是不是会把野菜采光呢?老大娘说,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只要找,像苣荬[qǔ-mǎi]菜、苦荬菜、刺儿菜、野生的大燕麦、小燕麦等等,到处都有,而且好多野菜都是采一茬长一茬,从春天一直采到秋后。另外,粮食作物的茎叶枝蔓,剩瓜皮、烂菜帮也很多。她举了解放后这个村养猪最多那一年的情况为证。这一年出卖过四百头左右的肥猪,过年社员自己还杀了六七十头,加上存栏母猪和小克郎,全村养猪总有七八百头,各家养猪的办法也都同老大娘基本一样,那时候,这样多的猪,野菜还是遍地有,采不完,从来没发生过野菜不够的情况。
为了增加常识,我们曾亲眼看了几种老大娘所说的野菜;返回后又到图书馆查阅了有关野菜的几种书籍。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荒政》所载李濂《重刻〈救荒本草〉序》说,
“草木野菜,凡四百一十四种。……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这些“草木野菜”,既然人可以吃,当然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用来喂猪了。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畜养篇·养猪类”说:“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养猪凡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谓之山猪,其肉为上。”
至于老大娘提到的那几种野菜,清·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苣荬菜,北地极多,亦曰甜苣,……野蔬中佳品也。”“野苦荬,南北多有,……北地春时多采食之,小儿提篮以售。”刺儿菜,就是刺蓟菜。《农政全书》说:“刺蓟菜,本草名小蓟。……出冀州,生平泽中;今处处有之。”
看了这些记载,我们对老大娘的话深信不疑了。我们想,刘平庄现有猪二百头,同养猪最多的年份比还相差很多。农村的养猪潜力真大得很啊!
政策调动了养猪积极性
刘平庄村野菜到处都有,但是有的人养猪又多又好,有的人就养得少,养不好,甚至根本没有养。为什么有人养得很好呢?最主要的就在于相信党的政策,有了养猪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勤动手巧安排。崔老大娘家的劳力状况并不十分好,全家现有七口人:崔坤老大爷在生产队担任牲口使役员,三女儿秀珍去年小学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因病暂时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四女儿秀阁十一岁,正在上小学;二儿子尚华在交道公社中学念书,上午去,下午回;三儿子和平八岁,最小的四儿子大华才四岁;老大娘本人主要操持家务,喂猪做饭,还挤空参加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她们全家一天的养猪活动是怎样安排的呢?
早晨,天蒙蒙亮,崔老大爷和尚华、秀阁爷几个就下地采野菜了,一个早上准采回三四筐头。早饭以后,老夫妇两个到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暂时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的秀珍代替老大娘操持家务,喂猪做饭;尚华、秀阁去上学,下学回来,尚华侍弄自留地,秀阁去挖野菜。老夫妇俩在集体劳动的休息时间,也给猪打菜,每次下地,总要带回一筐头野菜。在中午歇晌的工夫,就给猪准备好下一天的饲料。下午下地回来,崔坤老大爷还要推沟泥,垫猪圈。八岁的小和平管放猪,放的地方,在村南洼地,那里有野地梨、嫩苇根、苣荬菜等猪爱吃的东西。老大娘说,这就和人似的,吃饭以后,散散步,吃点水果,对猪有好处。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清·杨屾[xīn]《豳[bīn]风广义》中的一段话:“养猪以食为本,若纯买麸糠饲之则无利。大凡水陆草叶根皮无毒者,猪皆食之。……且饲牧之人宜常采杂物以代麸糠;拾得一分,遂省一分食。稍有空闲之处,即可放牧;放得一日,即省一日之费。总要殷勤细心掌管,自然其利百倍矣!”崔老大娘的养猪方法,正体现了这种勤俭养猪的优良传统。
养猪经验谈
崔老大娘养了那么多的猪,只在解放前病死过一头,其余很少闹过毛病。最主要的一条,是喂猪要定时定量,持之以恒,一天喂四次就是四次,一次放三把精料就是三把,不多,也不少。老大娘说,有人养猪没有常性,一撑撑个饱,一饿饿个死,猪最容易闹病;赶到猪不像样了,着急了,就赶快喂,多加粮食。可不知,这样还是救不起来。还有,喂猪还要摸清猪的禀性,按不同的禀性采取不同的喂法。在一起喂几头猪,有的吃得快,有的吃得慢;有的脾气躁,有的就受气;这样就有的吃得多,有的吃不饱。对受气的、吃不饱的就得给以特别照顾。老大娘的四头猪中就有一头受气,她就在每次喂猪时,在一起喂完了以后,再特别单独喂它一些,也要它吃饱。此外还有许多注意事项,如冬天冷,要注意给猪铺些柴草;夏天热,又要勤饮水,多往圈里泼水等常识范围内的细节,就不用多说了。
应该特别一提的,是老大娘喂养母猪的经验。她对这一点特别有拿手,一头母猪,两年下五窝小猪,每窝多的十来头,少的七八头,母猪养的时间长,因此,在粮食不太充足的情况下,要注意少喂勤添,不要把它喂馋了。喂馋了的母猪,光想吃精料,不爱吃粗食了。不爱吃食,就不容易发情,小猪就要减少。在母猪孕期和产期,更要加意照料和护理。在孕期,要勤饮、勤喂,还要勤放。一些容易促成流产的事情,要特别注意避免;母猪产期的护养和小猪的抚育,都需要既细心又耐心地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稍有疏忽或失当,就会带来损失。如母猪在冬季下猪的时候,要在母猪旁边升上一点火,小猪要在屋子里养几天,无论白天黑夜还要抱出去喂奶,然后再抱进屋里来,以免初生小猪因抵抗力弱而被冻死。同村社员商起的母猪今春一窝下了十一头小猪,由于护理不善,就有七头冻死了。但在崔老大娘的手下,就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事。
几点意见
在刘平庄大队,社员群众高涨的养猪积极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社员金贵家的母猪,一窝产下十一头小猪,刚一断奶,就被养猪户抱走了。社员普遍要求多供应小猪。大家对现行养猪政策是满意的。据了解,这个大队的养猪户,在出卖小猪、肥猪等方面,都没有发生过违反政策的现象。人们说,政策合心思,劲头就大了,就像现在这样,猪就会越来越多。在与群众接触中,还听到一些有关养猪的意见,顺便写在这里,提供当地有关领导方面参考。
一、现在的集体养猪场,有专业饲养员,又留有一定的饲料粮,但所养的母猪,有一部分还不如社员户养得好。现在全大队共有三十五头母猪,集体猪场占了三分之二,是提供小猪的主要来源。因此,希望积极办好集体猪场,使现有的母猪能够大量繁殖小猪。这是社员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二、关于小猪奖励粮,去年的办法是,母猪一下小猪,就发给奖励粮。今年改为小猪出卖时才按出卖头数发给粮食。这个办法是可以的。但是,希望设法解决在小猪初生下时,能使母猪及时吃到粮食,奶水好,小猪就容易养,长得快,截奶早,母猪也就容易早发情。
三、不少社员对敲猪要经过公社批准的规定等感到不方便。
四、切实帮助没有养猪经验的户。社员商起家今年因经验不足冻死了七头小猪;社员韦克俭家的母猪,今春生了七头小猪,就死了四头;因病死猪的现象也有发生。这些说明了在发展养猪的道路上,还不是一帆风顺的。希望当地领导方面切实解决养猪中的具体问题,帮助社员克服困难,传播先进的养猪经验,尽量避免和减少损失。
(附图片)
上图:崔老大娘正在喂猪
左图:小和平带着弟弟大华,赶着四头猪,到村南洼地去放牧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