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提高质量是最大的节约 下关布鞋厂职工算清大账提高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04
第2版()
专栏:

提高质量是最大的节约
下关布鞋厂职工算清大账提高认识
本报记者 金雨困
云南下关市布鞋厂的布鞋,曾以结实耐磨驰名滇西。但是,有一个时期,鞋的质量降低了很多,不耐穿,人们称它为“礼拜鞋”。商业部门积压的“礼拜鞋”曾经达二万多双。
一双布鞋的耐穿不耐穿,关键在鞋底。过去下关布鞋厂鞋的质量好,就好在鞋底纳得结实硬棒。后来鞋的质量差,也差在鞋底上。为什么差了?一是单纯追求快。过去一双鞋底要纳二千多针,很有讲究,一个人紧赶一天,也不过纳一双底。有一个时期,厂里光要求“快”,一个人日产量要达到三四双。一双鞋底纳的针数少了近一半。二是片面地追求“节约”,一双大号鞋,照过去那样纳二千多针,就得用二十股线,但厂里为了“节约”,只发了十二股线。线不够怎么办?就少纳,边上留得宽,中间纳得稀。这样,纳出的鞋底,又松又软,很不结实。三是不注意材料的质量规格。做鞋底的主要材料是布壳。厂里在收购布壳时,不问好坏全收。有的布壳里边甚至掺着破纸、破棉花和稻草。
质量低,也跟工资报酬的不尽合理有关系。过去,纳鞋底的工资,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纳一双甲级鞋底的工资是四角,乙级鞋底是三角五,丙级鞋底是三角。一个等级只相差五分钱。而甲级鞋底一天纳一双,丙级鞋底却可纳三四双。所费的工相差几倍,而做丙级的却要比做甲级的多收入一倍以上。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商业部门工作中的缺点也有关。下关布鞋厂的布鞋,全部是由百货公司包销的。商业部门有些干部认为,现在反正是“有货不愁卖”。所以在订购合同上,连成本、规格、质量都无具体规定。在进货时,由于合同上未规定规格质量,仓库管理员也只照数点收。这样,大量质次价高的产品,便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下关布鞋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产单位的经营思想不对头。他们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单纯认为,这样节约了线,多生产了鞋。实际却使国家吃了亏,消费者吃了亏,最后企业也吃了大亏。因此,要解决布鞋的质量问题,应该纠正那种错误认识,正确地来算大账。
算大账,要算国家的账,算消费者的账,算商业部门的账。从国家来看,若以年产五万双布鞋,每双布鞋需布四尺计算,全年就需用布二十万市尺。由于布鞋质量不好,如果穿的时间减少一半,就等于浪费国家棉布十万市尺。而质量提高以后,假如每双鞋从穿三个月提高到六个月,使用价值提高一倍,就等于为国家节约了十万尺棉布。布鞋质量提高以后,商业部门就可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加速资金的周转。据下关市百货公司的同志谈,过去布鞋经常要积压二万双,占用资金七万元。布鞋质量提高后,库存保证七千双就可以了。这样,就可加速资金周转,抽出资金用于其他方面。
由此可见,一双布鞋的好坏,它涉及国家物资的节约,市场的供应,消费者的负担,以及资金的合理使用等。下关布鞋厂的职工经过算账,认识了三者(国家、消费者、企业)利益的一致性以后,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措施是:增加了纳底线,每双大号鞋由用十二股线,增加到二十股线。加密了针脚,每双鞋底由过去纳一千二百针增加到二千二百针。适当调整了工资的等级差价。现在,纳一双甲级鞋底所得工资,高于乙级的三分之一。乙级以下的鞋底,一律拒收。此外,还制订了一套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布鞋加工的二十二道工序都订立了质量标准,还相应地建立了一套质量检验制度。商业部门也健全了商品验收制度。这样,一双布鞋多用了四钱纳底线,不过增加了二角钱;调整了等级差价,也只多花了一角钱工资,总共仅仅增加了三角钱的成本,却使同样一双鞋,寿命延长了一倍。
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以后,这个厂生产的布鞋一级品达到了60%以上,生产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产品也由严重积压而成为畅销,给企业各方面都带来了生气。
当然,目前这个厂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例如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质量有待继续改进,布鞋的品种、规格(特别是小孩和妇女鞋的规格太少)也还需要增加,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