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有生命的布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05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有生命的布景
韩尚义
偶读《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这样一段唱词:“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厢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罢了圣贤——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孽冤。”这一段叙述人物动作的文字,立刻使我联想到“布景”上去了——大概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吧!
不管是有具体形象的话剧和电影的布景,或者没有具体布景的戏曲演出,不管是实在的景片还是虚拟的动作,戏剧总是由景(环境)来支持人物的动作、理解具体的地点和时间的,它是戏剧中角色“生活”的基础。
有的戏曲演出虽然没有布景,但演员的心目中还是有“景”的。通过扮演张生这个演员的虚拟动作和唱词,观众脑海里也就有了那佛殿,钟楼,回廊和菩萨……。
大家知道,布景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制造环境气氛,但是有时还不很明确布景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为演员的动作而存在,为演员的内在和外在的动作服务的。因此还出现有些布景设计在景片立面的装饰、色彩、气氛、构图等方面比较注意,而对平面的面积地位、人物调度和动作支点的设计方面考虑不多,布景和角色的动作关系不紧密。例如有些电影布景往往只考虑一个全景的画面、静止的构图,而缺少从人物活动和镜头运动来设计,因此总感到环境是客观的、冷冰冰的,与人物的动作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有些舞台布景的动作支点没有设计好,道具地位摆得不对头,造成为动作而动作——那边有根柱子,演员必须去靠一靠;这边有组栏杆,演员必须去扶一扶;这边有一张椅子,演员应该来坐一坐……,看来好像很有“动作性”、“戏剧性”,仔细研究,却与戏剧要求脱离,是形式的东西。真正的动作支点是既能把人物活动的环境地点具体化,又是符合角色的动作逻辑,支点成为演员的自然感觉,它是非常妥贴自然的,不能移动一点。例如影片《白夜》中,那?瓦河畔的一条长椅,它靠着桥边转角的路灯下面,地位那么恰当,形象富有特征:五个夜晚中出现的人物,时而凭栏走动,时而望水惆怅,时而坐下来期待,时而站起来徘徊,时而雨打空椅,时而二人依偎……这椅子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动作支点了。这种与人物动作十分有机的地位安排和精心选择的特定形象,正是布景设计的创造性,是美术家的才智强调出动作的意义,富有思想地表现出艺术造型的外部形象。
记得有一位戏剧大师说过:“动作是人的行为本质”。那么我们设计人(角色)的“生活”环境(景)的美术家,怎么能忘记“动作”呢?应该首先从理解人物的“动作形象”开始,来掌握布景形象,应该从“动作”上幻想开去,从而产生出布景的一切复杂成分和结构(如建筑地位、道具安排、灯光处理……),这是美术家直接参加了场面调度和动作设计的表现,这样的布景才是有“生命”的。当然,主观的构思还必须经过角色的形体动作的检验,通过演员的排演与导演意念的统一才能确定,因为这是综合艺术。
如果说布景中那些有强烈气氛的立面装饰是一种“感情”的话,那么有优美调度的平面布局就称得上是一种“动作”了,这应该说是布景设计的最高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