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沉重又该如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07
第6版()
专栏:

沉重又该如何
时雍
几个看了《红岩》的人,碰到一块,不约而同都谈起读后感来。
甲说:“许云峰他们,做地下工作,捧着人头走路,最后陷身敌人魔窟,慷慨就义,是真英雄!”乙特别敬佩华子良的惊人毅力。丙呢,援引高尔基的话说:只要一想到叛徒甫志高,连生理上都起厌恶之感。对于国民党特务和他们的中外主子,大家更是咬牙切齿唾骂不已。
在议论纷纷中,丁提出一个问题:“我在想:《红岩》的结尾气氛是不是太沉重了?那么多那么好的革命者,一个个倒在血泊里,牺牲了,叫人好难受。”话音未落,马上引起热烈的争辩。一派人说,书在全国胜利声中结束,调子高昂激越,毫无沉重之感;一派人说,眼看着江姐、成岗等等倒下去,确实很不好受。人们热衷于是否之争,没有来得及进一步问问:是沉重又该如何?
这,我以为更值得深思。
《红岩》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结尾法:被捕的共产党员越狱成功,或者冲出一大部分人,同游击队汇合,迎接解放大军。不过,我还是赞成现在这种安排,不仅是更符合生活的真实,而且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很多读《红岩》的同志,看到许云峰那些壮怀激烈的共产党员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心情的确万分沉重,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悲痛压倒。掩卷沉思,更加体会到革命胜利来得何等不易,懂得革命成果弥足珍贵。这个懂得,是以白公馆、渣滓洞的无数烈士的鲜血作代价的,因此是终生难忘的。
还有更现实的意义在。有些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生活在顺利环境里,往往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他们未尝不谈克服困难,然而只是当作轻飘飘的事情,似乎三下两下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准备,对于进入生活是很不够的。我们的斗争全局,最后总是胜利的,但是时时都要和困难作斗争,有时在一个或几个局部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重庆解放、全国胜利的背景下,囚禁在“中美合作所”里的革命者杀身成仁。这件事告诉人们:斗争绝不轻松!
无论是革命或者建设,困难本来就是很多的,人为的、自然的,在在皆是。一个真想取得实际斗争成果的人,不但要使自己的思想如实地反映这种情况,而且为了占据精神优势,积攒力量,把困难聚而歼之,更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些更难些。侥幸之心固然要不得,空洞的“乐观”也是不济事的。应该是:把信心鼓足,把困难看透,这样,才能经常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