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历史剧的题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08
第4版()
专栏:长短录

历史剧的题材
黄似
当历史剧问题争鸣得很热闹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还有哪些历史人物可以和值得写戏的问题。
以我的寡闻,大概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剧最丰富多彩的国家吧。单讲川戏剧目,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一部二十五史,不论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似乎还没有人作过统计,一共有多少历史人物登上了戏剧舞台。因此我觉得,今天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发掘、整理这些数不清的历史剧目,然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细细琢磨,让舞台上的历史人物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而使这些戏曲变成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写历史人物,由于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他各自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所以写同一个人物,不仅在或褒或贬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处理,在取材上也会有不同的抉择。古人写西施,着重写她的“沈鱼”之美,所以美人计就成了主要题材。曹禺同志的《胆剑篇》中也写了西施,但在题材的取舍上就和过去的完全异趣了。
从这个问题想起,我觉得写历史人物,不论是整旧或者创新,都还有许多文章可作,还有许多题材可写。
举一个例,郭子仪是京剧和地方戏舞台上常见的历史人物。写他的戏不少,最常见的《满床笏》(即《打金枝》)就很好地刻划了郭子仪“位极人臣而众不疾”“功盖天下而主不疑”的性格特点。但是,我觉得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写他和李光弼的关系就更有意义呢?这个故事《资治通鉴》上有记载,杜牧的《张保皋郑年传》里写得更有戏剧性:
“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子仪)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光弼)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涕泣,相勉以忠义。”
单单这一个场面,也已经可以和《将相和》媲美了,加上,李光弼是我们的兄弟民族,历史上说他是“契丹王楷洛之子”,这就不仅是两员大将之间的释嫌团结、而且有民族团结的意义了。在此,假如剧作家能够把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拉上舞台,那么这出戏不是更热闹、更丰富了么?
我们的历史遗产是无比丰富的,不仅传统剧目可以推陈出新,传统剧目之外,也还有无比广阔的题材可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