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喜看“龙桥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11
第2版()
专栏:

喜看“龙桥种”
曹永安 孙振
一座江南水乡风格的石桥,飞跨在碧波漫流的西塘河上,五个拱形桥洞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轻舟。这是江苏吴县有名的五龙桥,在五龙桥有个蠡墅人民公社的龙桥生产大队,这个大队的各个生产队的稻种、麦种、油菜种……,近几年来都挺讲究,所以附近的人们称他们这里的种子,叫作“龙桥种”。
我们到龙桥大队的时候,正当江南初夏,处处郁郁葱葱。茁壮的胜利种油菜,饱满沉实的绿荚,压低了参差出集的枝头。一片又一片的南方柱良种小麦,翠绿里初透新黄,非常整齐的麦穗,迎着南风在起伏回荡。在那河边塘畔的秧池里,秧苗穿透一层层黑黑的草灰,绿菌满池。从田里各种庄稼的禾苗长势上也可以证实,这里在选种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种子仓库,这里有两间瓦房,地面上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准备收藏小麦和油菜种子。这个仓库,是这个大队的各个生产队联合使用的。他们把种子寄存在这里,分别有专门的栈条存放,一个队就是一个单独的粮囤,统一由一人负责保管,每寄存一百斤种子,给保管员补贴半个劳动日的工分。负责管理种子仓库的,是一位年老手巧的农民,他既会做木匠,又会做泥水匠,仓库有什么地方坏了,马上就自己动手修理。种子进仓以后,他每隔三五天就要用温度表量一下种子的温度,不过他更相信他那有经验的手,用温度表量过以后,还要用手插到栈囤中心去测试一下,如果发现种子发热,就立刻通知存种的生产队派人来和他一起翻晒。他负责管理种子三年多了,种子从来没有坏过。
龙桥大队和各个生产队的干部,绝大多数是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出身。八个生产队的二十五个干部,有二十二个年龄在三十岁以上,都是农民出身的生产能手。生产大队的五个主要干部,都是互助合作运动的“科班”出身,经过了长期领导集体生产的锻炼,积累了领导和管理集体农业生产的许多经验,他们对选种工作都十分重视。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兴泉说,他们在互助组和合作社的时期就很注意选种,那时候是穗选和片选,对提高生产起了不小的作用。公社建立以后,从1960年开始建立了种子田,现在,干部和社员都已经养成精选种子的习惯了,并且初步有了一套选种和管理种子的制度。
在种子出仓以后,各个生产队就确定专人负责浸种、下种和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凡是种子田,都登记留底,保证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不和别的种子混杂起来。
龙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这样重视选种,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也带动了周围生产队的选种工作。同龙桥大队一河之隔的河西新庄大队第一生产队,去年换了五百斤“龙桥稻种”,种了三十三亩地。在进行秋季田间评比的时候,新庄大队的三十多个生产队长和社员代表,走到这块田里一看,都说“这块稻子长得像个狗尾巴”。第十八生产队的队长脑筋转得最快,抢先指定一块三亩多田的稻子,对第一生产队队长蔡桂寿说:“我们拿稻子和你们调换,这块就留给我们作种子吧!”他这么一提,一个个参观者都跟上来了,都要求留一块给自己的生产队作种子,一共只有三十多亩田稻子,怎么也不够整个生产大队分配的。答应谁好呢?蔡桂寿想了一下说:“这样好了,明天你们来插牌为定吧!”
第二天,太阳才一杆子高,离得最远的两个生产队的干部先赶到了,他们手里拿着木牌子,上面写着某某生产队留种田等字样,到了第一生产队,填写上田亩数字,就直接插到地里。这天大早,有十七个生产队先后在这里插了留种田的牌子,有些迟到的,就没有插上。
到了稻子成熟的时候,各个生产队都派来了人,到他们自己插牌留种的田里拔除杂穗,进行田间片选,到了收割那天,各个生产队派人参加了脱粒工作,直到把稻种装上船,他们才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今年稻子下种前的一个多月,在新庄生产大队召开的生产队长会议上,有人提出,“龙桥种”是龙桥大队的兄弟们辛辛苦苦地培育出来的,我们换来了人家现成的纯种,还要学习人家是怎样培育的,我们也要繁殖纯种。于是,他们又派代表走过五龙桥,来到龙桥大队的第一生产队,走进屋里一看,只见一间屋里整整齐齐地搁了两排门板,十多个女社员,像学生在课堂里读书似的,聚精会神地在粒选种子,拣出来的种子,粒粒都是一个样子。“龙桥稻种”,是优良的八五三稻种,长溜溜的体形,小小的红芒,像赤色的金针,凡是长芒的、无芒的、白芒的和其他不健康的种子,都被剔除了。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