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作物良种的选用和繁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12
第5版()
专栏:

作物良种的选用和繁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农业生产上一般所说的良种,包括优良品种和优良种子两个方面。农作物由于长期演化及人为选择的结果,形成大量品种;这些品种在形态上、生产性能上、品质上和适应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选用良种,能够增产,而选用优良的种子,即一个品种的具备高度生活力和纯净饱满的种子,更能充分保证优良品种发挥其优异性能。
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
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良种一般具有较大的生产性能和抗逆能力,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栽培条件和自然条件。稻、麦、棉等作物选用良种,一般可以增产10%—15%。
2、改进品质。通过选用良种,可以提高有效产品率及经济价值,如提高谷类作物出米出粉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油料作物含油量,提高纤维作物纤维长度和质量等。我国通过两次更换棉花品种后,棉花纤维长度已由1950年的平均二十二毫米,提高到1957年的二十六点九毫米。
3、增强对病、虫及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利用品种的优良特性,是减免病、虫和自然灾害最简便易行的手段。例如,东北地区解放前春小麦经常遭受秆锈病为害,一般减产三成以上,自从1954年起不断推广抗锈耐锈品种甘肃96、合作号小麦等之后,基本上解除了秆锈病的威胁。在吸浆虫为害严重的晋南黄河两岸地区推广了南大2419、西农6028等小麦品种,由于这些品种麦穗内外颖扣合紧密,阻止了吸浆虫产卵或幼虫侵入,因而有效地消除了吸浆虫的为害。
4、改变生育期,扩大种植区域。利用早熟的品种,可使这种作物在原来不能种植这种作物的地区或季节,也能正常生长成熟。例如,我国在生育期短的黑龙江省成功地种植了早熟的水稻品种,喜温暖的棉花也因选用了早熟品种而扩展到辽宁省。
5、适应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收获对作物品种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如要求大豆结荚部位较高而整齐,棉株紧凑,棉桃集中,谷类作物茎秆粗壮不易倒伏,不易落粒等等。这些性状的获得,只有通过选育品种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
选用良种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的作用,有些甚至不是其他措施所能替代的。
选用优良品种的原则
品种特性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发挥一个品种的特点,则不能脱离栽培条件。因此,正确地选用优良品种,必须同时考虑自然条件与栽培条件两个方面。
1、品种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及其地区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长期演化产生的地方品种,即形成了对当地的条件具备高度适应性的特点。例如,生长在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品种,由于生育期间经历寒冷的冬季,继之以干旱的春季,所以在幼苗期表现为冬性很强,匍匐地面,耐寒耐旱力均强。而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小麦,则由于湿润多雨,冬季温和,由北往南逐渐形成春性加强,耐寒耐旱力减低,耐湿性加强,籽粒休眠期长,成熟期遇雨不致在穗上发芽等特性。因此,原产南方的品种在北方种植,常易招致寒害;而北方品种在南方种植,又常因不能满足其低温要求而不能正常拔节抽穗。水稻品种一般来说,对光照长短有灵敏的反应。例如,南方的晚稻必须在光照十二至十四小时以内才能完成光照阶段发育,如果南方晚稻品种在北方种植,就不能正常抽穗;如果它在南方作为早稻种植,就会延迟生育期。所以品种的适应性是有其一定的限度的。不同区域适应性的品种,在农学上名之为自然生态型。自然生态型间的品种,若引种不当,是会招致减产的。
品种的适应性虽然有一定的限度,但并不是说就不能引用外来品种了。实践证明,由于生产条件的不断提高,原来的本地品种会逐渐不能满足需要,而应用新育成的优良品种或外来品种,便能使生产提高一步。当然,选用新的品种,必须了解新品种的特性与其对推广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并要经过两年以上的区域适应试验,才能肯定这一品种是否能在这一地区适用。
在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时,最常用的是人工杂交方法。通过杂交方法可以把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特性溶合在后代的身上。其中一个亲本必须能基本适应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而新品种产生过程中也必须用类似生产中的环境加以培育,这样才能在后代中较易选拔出适应当地条件的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解放以来,我国在推广优良品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碧蚂一号小麦在华北平原地区,南大2419小麦在长江流域,岱字棉在黄河及长江流域,均表现良好。其他作物的新品种也都在不同地区表现良好的结果。这都是由于正确地掌握了品种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但有的地方也有过不问条件及品种特性任意调用别地良种以致失败的教训。
2、品种和栽培条件及栽培措施的关系。不同的品种要各有相适应的栽培措施,才能发挥其本身的特性。我国各地栽培制度复杂,经济条件不一,地力有肥有瘠。有的有灌溉条件,有的依靠天然降水。有的复种指数高,有的一年只种一茬。南方两熟地区,小麦有的与棉花接茬,有的与水稻接茬。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品种。这种品种类型在农学中名为栽培生态型。大凡肥力高、有灌溉条件的田地,应选用穗大粒多或花多实多、茎秆粗壮不易倒伏的品种。瘠薄干旱的土地,则应选择茎细叶小、生育期短的品种。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必须考虑两茬收益,要选用早熟品种。而一年一作的田为了要充分发挥生产潜力,必须选用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如果不根据这些栽培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就不能增产,甚至反会减产。当然,不同品种适应力的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宽些,有的狭些,选用品种要因栽培条件制宜。
3、全面考虑,选用良种。一个品种所以优良,首先要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其次要能适应当时的栽培条件,在使用时还要采取合适的栽培措施,如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等。因此,选用良种,要全面考虑。在一个生产队里,要具体考虑到各个田块的肥力和灌溉水平,也要考虑到人力畜力所能达到的耕作管理水平。好田应有好田的品种,薄田有薄田的品种,有的早,有的晚,配合队里全盘生产规划,不仅能充分发挥不同品种的优点,而且可以减轻因自然灾害而遭到的损失,同时还可做到调节劳力,便于安排农活。这无疑对于增产稳产,是一项有力的保证。
种子工作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有了优良品种,还必须有质量好的种子,才能显示良种的优越性。目前繁育良种的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现提出以供商讨。
1、种子混杂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种子混杂以后,植株生长参差[cēn-cī]不齐,大大影响良种的性能。目前在生产上存在着的种子混杂现象,是机械混杂和天然杂交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以前者为主。
机械混杂也就是人为的混杂,原因多半是种植、收获或脱粒时有所疏忽。这种混杂,只要采取措施,是容易解决的。良种保纯的主要措施是田间选种,选取整齐一致的株穗,然后单独脱粒晒晾贮藏,用选得的种子种在良种留种地里,管理得周密些,保证单打单收,这样繁殖两三年后,就可以达到全部更新了。
另一种混杂原因是田间两个以上品种的天然杂交,农民称为串种。杂交后的种子所产生的植株与原来品种发生差异,连续几年后种子内便参杂成为具有不同性状的群体。发生这种情形时应进行连续二、三年集团选种,并在留种田内繁殖。
上述选种工作最好在收割前进行田间株选或穗选,以便明确鉴定异同,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劳力不足时也可进行片选或场选,但效果就要差了。尤其是在混杂严重时,片选或场选是几乎无效的。
2、品种退化及其防止。退化的含义很广,有时将上述的种子混杂也包括在退化的范围内。这里所说的退化现象,是单指品种原来具有的优良性状逐渐变劣,生产力降低,并且是可遗传的。例如,作物抗逆性状的消退,种子的变小,油料作物含油量的降低,棉花纤维的变粗变短等,都属于退化的范围。这种退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作物在生长和繁殖种子时,自然条件不适宜,又缺少人为的培育选择。作物品种具备的有些优良性状,原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发育形成而后根据人的需要选择出来的,对作物本身的生长繁殖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所以当作物连续生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时,植物为了保证其本身世代的繁衍,常由于适应此种恶劣条件而发生退回原始性状的变异,优良性状逐渐消失,最后形成退化的种子。为了防止此种退化的产生,必须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制度,专辟留种地,并采用适合品种发育的栽培措施,使种子能正常发育成熟。有些作物的退化是因生长发育条件不适当而引起的,如马铃薯在高温条件下生长,种薯即出现严重退化现象。有的退化是由于技术措施不当而形成的,如甘薯胜利百号原是高产短蔓的品种,由于种夏薯时长期采用剪蔓栽培,有意无意地选取了长蔓的变异茎,品种就逐渐变为长蔓种,所结薯块变小,产量降低,表现出品种退化。有的常异交作物也可由于大量与劣种品种杂交,而导致退化,如长绒棉品种与短绒棉品种种植地点很近,即常引起长绒品种普遍退化,纤维变短。
一般的退化现象常是多年在不良条件下逐渐积累发生的,发生后具有遗传力。如穗大粒多的品种,在肥水地表现此特性很明显,而在瘠薄地上则表现得差,如果再种在肥水地上,则又恢复其穗大粒多的特性。因此,在瘠薄地上表现穗小粒少时,还不能称之为已经发生退化,这只是环境条件没有满足其生长发育而已,并没有引起遗传性的变异。但若多年种植在瘠薄地上,则有可能影响其遗传性,而产生真正的退化。
在作物的抵抗病虫害能力上,又更复杂了,因为这牵涉到与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作物本身是可能通过环境产生变异的,但病菌为低等植物,同样有变异的可能性。因此,一种作物抗病力的消失,不一定就是作物本身抗性的退化。例如,冬小麦品种碧蚂一号初育成时,原是高度抵抗条锈病的,但推广几年后,在原推广区就变成高度感病的品种。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主要是由于条锈病菌发生了变异,产生了新的“生理小种”的关系。这在病菌上是经常发生的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一方面了解病菌变异的情况,一方面选育抵抗新病菌的新良种。因此,选育良种必须是长期不可间断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有的地区在品种发生退化或混杂现象以后,常用异地换种的办法来补救。如果所换的品种的确是适应本地区而且繁育条件良好的,当然可以起一定的增产效果。不过如果在自己地区做好良种繁育工作,这种换种是不必要的,除非是有计划的调换良种,否则还是应用本地产生的良种更经济些。如果对所换品种的适应性了解不清楚,还可能有减产的危险。也有些作物在本地区不易产生良种,而必须引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3、要注意播种质量。良好的种子必须是发芽力高,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害。肉眼看起来要色泽鲜明,气味正常,纯净饱满,不霉不烂。一般谷类作物,收获后要经过风选,筛选,充分干燥,然后放在清洁凉爽干燥的仓库中,并在适当时期加以翻晒。有可能传带病害的种子,播种前还须用药剂拌种消毒。有的作物还可以进行水选、粒选,以保证质量。
4、做好良种繁育工作。要做好良种繁育工作,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一般自花传粉作物如稻、麦、粟等已经大面积栽培的老品种,可以根据“四自一辅”(自选、自育、自留、自用,辅之以调济)的方针,依靠广大的公社和生产队建立留种地,以繁育自己所需要的种子。如果这些品种混杂得十分严重,最好由国家农场或有条件的公社建立良种繁育场,重新繁殖原种,以供应用。至于新育成的品种则应首先交给国家农场加速繁殖,然后示范推广。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在繁育初期发生混杂现象而延缓了良种更换的进度。异花传粉作物如玉米,因为配制双交种需要繁殖自交系,设置隔离区等,技术比较复杂,不是一般生产队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好由国家农场专门负责繁育良种。像棉花这样的异花传粉作物,品种退化较快,而且需要统筹轧花,为了避免混杂,防止退化,也可以考虑由国家农场供应原始种。这样,人民公社和国家农场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就可以把良种繁育工作做好。
新陈代谢,是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作物品种当然也经历着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迁、生产的发展、栽培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老的品种将不断地为新的品种所替代。旧的去,新的来,这是必然的趋势。有人以为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只要做好良种繁育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品种的寿命是有限的,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品种的不断更新是农业生产发展上的需要,也是品种事业的发展。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优良品种而停滞不前,而应该积极地不断改进提高。事实上,现有的很多良种已经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当然,品种更新也要实事求是,有试验根据,有科学分析,不能草率从事,更动频繁,以免造成混乱和损失。所以,在正确使用良种并大力搞好当前的良种繁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