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农民的知心朋友土壤学家侯光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6-13
第2版()
专栏:

农民的知心朋友土壤学家侯光炯
一位头发已经灰白、衣着极为朴素的老教授,和一批青年土壤工作者一道,带上研究土壤用的工具,兴高采烈地一边谈着一边走着,到达了四川达县新桥地区的一个农业试验站。他们到这里来,是为了帮助试验站解决一部分土壤中花生等作物常常枯死的问题。同往常一样,他们刚到目的地就马上动手工作。老教授亲自到现场去打土钻。火红的太阳晒得人汗流浃背,但老教授丝毫也没顾及这些,一连打了十多钻之后,终于找到了这片土壤庄稼长不好的问题所在。晚上,他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直到找出了比较满意的解决方案后才去休息。
这位老教授,就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南农学院教授侯光炯。几年来,他一直是这样勤勤恳恳地经常下乡,从这个县到那个县,从这个公社到那个公社,跑遍了四川和云南的许多地方。
“土壤科学要与农业生产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是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教授长期以来的愿望。一有机会,他总是深入农民群众,寻求土壤科学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的途径。特别是1958年开始的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他更是积极参加了,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创举,它使我国的土壤科学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他深深感到,在农村与干部、农民接触,共同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可以不断吸收到营养,丰富自己的学术思想。
在四川农村,许多田角院边,或翠竹丛下,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耕牛洗澡的“牛滚氹”。有一次,侯光炯教授见到农民把“牛滚氹”里的肥泥挑去下田作肥料,他就把这种肥泥拿来进行科学测定。结果发现,因为耕牛身上的牛粪脏物和洗澡时的搅动作用,在“牛滚氹”的稀泥里培养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正是促使土壤内养分分解所必需的。他兴奋地将这种对提高土壤肥力既简便又有效的办法推荐给当地领导机关后,这种办法更加得到重视。为了扩大范围和改良这个作法,老教授还对它作了很多研究。
又有一次,侯光炯教授在四川万县进行土壤调查,晚上八点多钟接到工作队打来的电话,说那里的农民用野生植物黄荆、马桑作水稻追肥,对改造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效果良好。这些野生植物在四川生长极为普遍。侯光炯教授立即问清了详细情况,当晚组织好力量,第二天清早便动手进行科学鉴定。结果,从农民的这个经验得到启发,经过科学测定和学术上的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污水化”的改造土壤的好办法。
无数次生动的事实启发了他:农民的实践经验非常宝贵,农民才是真正的土地的主人。所以在下乡时,他总是诚心诚意地向老农请教各种土壤的特性,宜种什么作物,以及使用和改良的办法;他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详细地告诉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同一些社员攀谈到深夜,甚至翻山越岭地去访问他们。
侯光炯教授逐渐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当地农民有了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十分热情地帮助解决。四川省农业劳动模范张泗洲近年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有一些新的办法,如他在试验利用雷电给水田造肥、合理使用化肥、坡地轮作复种等方面都收到良好效果,但是苦于不能从科学理论上总结提高。恰巧今年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他和侯光炯教授见了面。会议期间,张泗洲一有空就找这位平易近人的老科学家攀谈,要求他帮助总结这些经验。侯光炯教授虚心地听他谈话,在笔记本上将他所谈的认真记上,热情地帮助分析,并且表示在会后就反映给学校党委,组织力量去帮助他总结。党委听到他的建议,认为正符合学校原来要同农业劳动模范建立合作关系的规划,不久就派出一个土壤科学工作组到张泗洲所在的公社去了。
夜深人静时,人们常常见到侯光炯教授办公室的灯光还明亮地映在窗帘上。这个时候,往往正是他在将那些从农民群众和科学测定中获得的关于土壤科学方面的资料、印象、想法,进行严密细致的整理和理论研究的时候。在进行这个工作的时候,侯光炯教授是非常勤恳、严谨的。为了弄清楚农民提供的经验的本质,他总要亲自指导有关的土壤科学工作者进行反复的科学测定。有时他还要脱鞋下田,与农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亲身体察农民提供的值得注意的一些生产现象。特别是在把农民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著述时,他更是认真。1960年初,他应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写一篇题为《中国农业土壤的分区原则和分类体系》的学术论文时,他对自己在农民群众中获得并经过反复测定的大量资料,以及全国各地有关的资料,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这篇不过两万来字的论文,足足改写了二十次,花了一百天工夫才算定了稿。文章写成后,他仍对某些观点继续进行着实践的印证和学理上的探讨。今年初,他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修改。他说:“我们研究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将影响农业生产,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近两年,他所参加编写的《四川土壤及低产田改良》和著作的《农业土壤地理选集》等学术论著,无一不是以这样严谨的态度进行的。由于他明确地面向农业生产,并且密切联系农民群众,使他获得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对发展我国农业土壤科学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新华社)
袁光厚 鲁济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